《作家文摘》每月推出好书榜,致力于推荐优秀的人文社科图书,兼顾思想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最是书香能致远,花开时节好读书,春日以书为友,用阅读丰盈生活!3月好书榜现已出炉,两位资深编辑精选,陪你度过融融春日。
在本文留言处留下您的精彩评论,点赞数前3名的朋友,将随机获得本期好书榜赠书(截至时间年4月5日12:00)。郑红革《作家文摘》资深编辑、记者,本月推荐好书《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摄影实战手记:一个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戏说——王安忆谈艺术》《围观考古现场》《她来自马里乌波尔》。01
《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乐黛云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编辑有话说
本书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先生的回忆散文集,是她的唯一自传和心灵独白。90年历经沧桑,却始终坚韧如初。乐黛云先生将自己一生的真实经历、真情实感、真切体察用隽永的文字娓娓道来。她笔下的父亲充满了情趣,是个欢快而自得其乐的人。她眼中的公公汤用彤,是个充满君子之风的人,在病重之时,不忘教她学会“沉潜”……
我的父亲
父亲是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英文系的旁听生。他千里迢迢,跨越崇山峻岭,到北京来投考著名的北大英文系。他曾接受过胡适的面试,但胡适嫌他英语口语不好,有太重的山城口音,没有录取他。他一气之下,就在北大西斋附近租了一间公寓,坚持在北大旁听,当了4年北大英文系的旁听生。他告诉我当年北大的课随便听,他只听陈西滢和温源宁的课,虽然对面教室鲁迅的讲堂人山人海,他也从不过问。
他不缺钱。祖父是贵阳山城颇有名气的富绅兼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收了好些学生。据说他痛恨自己的先人曾是贩卖鸦片的巨商,立志改换门庭,除一个儿子继续经商外,将其余4个儿子都先后送到北京。后来,一个是清华大学首批留美学生,学化学;一个送到德国,学地质,后来多年担任北大地质地理系主任;还有一个学医,是抗战时期贵州名医;只有父亲学文,颇有游手好闲之嫌,但父亲并不是一个纨绔之人。
年,他“学成”还乡。同学中有人劝他去南京,有人劝他去武汉,他都不听,一心要回家乡,建立小家庭,享人间温暖,尽山林之乐。据他说,途经九江,曾遇一位革命党人,好意劝他参加革命,不想他游庐山归来,这位革命党人已经被抓进监狱,这更使他感到政治斗争的残酷,而更坚定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决心。
02《摄影实战手记:一个记者30年的记录与思考》
刘卫兵著中国文史出版社
编辑有话说
这本书由新华社高级记者、资深媒体人刘卫兵历时近两年撰写完成。书中浓缩了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30多年的新闻采访和摄影经验,通过大量案例讲述各种摄影实战中技术技巧的运用,以及纪实新闻摄影对促进时代变革发展的思考。
刘卫兵本人口才非常好,听他讲故事栩栩如生。这本书就像他是你的老朋友,面对你,他放下照相机,拿起一张张照片,告诉你它们的来龙去脉,你就跟着他的叙述来一趟时光之旅吧。
相机就是枪
如果把采访比喻成打仗,相机就是枪,过去的胶卷和现在数码卡就是子弹。枪不能出问题,子弹也不能出问题。如今用数码相机拍摄,要特别注意保护好数码卡,卡不要磕碰,不要乱扔,务必防止丢失。拍摄回来及时把照片拷到硬盘中保存好。拷盘操作时要认真细致,避免因误操作导致照片损坏或删除。
10多年前,我在北京京西宾馆采访时,临时有事,匆忙地把相机放在椅子上,结果滑落到地毯上,拿起来一看,镜头摔成了两半。我在阿富汗前线采访时,镜头被别人撞落在地上,UV镜摔裂变形。
年底我去广西采访时,奔跑中相机带挂住脚,掉在地上,幸好镜头有保护镜、遮光罩,没出大问题。年底在马来西亚采访时,现场记者拥挤不堪,在争抢镜头时,我别在腰里的小数码相机被挤掉丢失。
在拥挤混乱的采访现场,最好把相机挎在脖子上,以免拥挤时掉在地上。要特别保护好相机的镜头,防止磕坏撞坏。遇到雨雪或风沙天气,要防护好摄影器材,以免影响拍摄。
10多年前,有一次在大会堂采访,拍摄间隙,我把相机和闪光灯放在沙发上,被另一位记者一屁股把闪光灯坐坏。当年我采访连战首访大陆,抓拍时闪光灯被警卫推了一下,底座裂开,再拍摄时,只能一手使劲按着闪光灯,一手握着相机拍摄。
做好自身防护
20世纪90年代,单位一位老记者去苏联采访,抓拍照片时被警卫捅了一下后腰,他没在意坚持拍摄。事后他的腰越来越疼,去医院一查,竟然伤了两根肋骨。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古老的天宁寺塔进行维修保护时,我曾徒手爬上50多米高的塔顶,趴在斜坡上抓拍工人们搬砖修塔的场景,风吹来,感觉塔在晃动。那期间,还曾去京郊第一村的房山韩村河采访,为拍摄新农村的村貌,我和同事背着摄影包从几十米高的水塔里面爬上塔顶拍摄。想想都后怕,好在没出事。后来有同事在高处拍照时不幸跌落殉职,让人痛心。所以,再遇到这类采访,一定要做好防护。
03
《戏说——王安忆谈艺术》王安忆著东方出版中心
编辑有话说
这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是王安忆自年至今的观影、看剧史,以及她的艺术馆游历史。她以小说家的敏锐和感知力解读剧作,品鉴人物,又以普通人的心态解读人性,探讨情理。王安忆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她感知的艺术自有作家独到的见解和敏感心灵的独特体会。市井之趣
《古今宫闱秘记》中写南齐帝东昏侯,和他的爱妃潘妃玩耍的情节,有一项游戏很特别,所记如下:“又于苑中立店肆,模大市,日游市中,杂所宝物,与宫人阉竖共为裨贩,以潘妃为市令,自为市吏录事,又开渠立埭,躬自引船,埭上设店,坐而屠肉。”
东昏侯的奢华无度是知道的,最为著名的是“步步莲花”,为潘妃修一座玉殿,凿金莲花贴地上,让潘妃行走上面,陶醉道:“此步步莲花也。”
一整个南齐王朝连头带尾不过二十四年,本来就是趁乱辟出来的小朝廷,始终都是内外交困着的,后几年里,一年是可废立二三次皇帝了。是个名气很不好的王朝。东昏侯是倒数第二任国主,在位仅两年,便被叛将萧衍的兵杀死,再过两年,南齐寿终正寝,梁王朝起而代之。其时,隋唐大业尚有着近百年的路程才可来临,大英雄也未出世,在此之前,还须有着无数零零落落的小朝廷小人物,你唱罢了我登场。都是些庸人小戏,正剧在后头呢!无论是谋权还是偷欢,都带着些苟且的意思,没什么大指望的。像东昏侯,恐怕是早知好梦不长,便穷极奢侈,一日当作一百年享用的。
而市井生活是没有虚无感的,它正好在极奢和极朴中间,它有欲望,却是有制约的。店肆排列,各色物品铺陈开来,吃的穿的玩的用的,不全是衣食之必需,还有温饱之余的点缀,不是唾手可得,也非不可企及,只是要付些代价。于是,就有了享乐和劳动的动力似的。这个玩意儿确实不错,亏东昏侯想得出。市井中人总是高高兴兴的,情绪很好的样子,做人兴趣很浓的样子,内心很饱满的样子。背景上又常有一座戏台,锣鼓铿锵,吱吱呀呀,唱着上古的事迹,台下人头攒动,哪有什么怀古的心思,都是挂牵着现世的快活。
04《围观考古现场》
项木咄著中国致公出版社
编辑有话说
这本书用“破案式”的考古学思维,带你围观11个震惊世界的考古现场。但作者无意于对那些考古遗址仅作知识性的普及,而是致力于与读者探讨如何用考古学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文物、看待考古。如果你对历史、对考古感兴趣,阅读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地面勘查
其实考古学上发现遗址的方法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勘查。通过对某一特定区域的勘查行为,就能很容易确定遗址的位置。这其中,地面勘查是非常常见的方法,一些遗址本来就有地面建筑,经历岁月的磨砺仍然有一部分暴露在地表或者剖面上,比如说秦始皇陵的封土之类的。还有一些遗址处在地表之下,但是一些人类活动,比如农耕、水渠灌溉等,或者是土壤流失、鼠类活动等自然因素,导致一些遗存、遗物被带到了地表,我们就可以收集这些遗物,作为判断遗址的重要证据。
现在我们来模拟一下具体的工作场景。假设我们事先圈定了一个边长为米的正方形潜在遗址区,我们需要10个人一字排开,彼此相隔约10米,然后每个人沿着既定的直线向前走,同时每走十步,就记录下这个区间内看到的所有遗物数量,小到一块碎陶片,一块被加工过的石片,或者是其他的石制品。等走完了整个潜在遗址区,再将这些数字全部记录在笔记本上,你就会发现,当进入遗址所在的地表之后,记录的遗物数量会大大增加,而在遗址的边缘地带,遗物的数量则显得稀稀落落、参差不齐。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一个遗址的大致方位以及它的边界。
航拍勘探
现在用无人机玩摄影、拍视频的人很多,但是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航拍也可以用于考古学勘探。这基于一个很重要的原理,我们古代的人类活动遗迹全部都是人工建成的,往往是用石头或者是夯土建造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的构造,在这样的土壤环境下生长出来的植物,由于土壤缺乏水分和营养物,长势就不如正常环境下的植被,显得低矮枯黄。但是周围没有人工扰动的土壤就不一样了,他们因为水分充沛、腐殖质丰富,长势就会好很多。这样的一种差异,如果我们是在地面上观看,不太容易发现,但是如果转换一下视角,从高空来俯瞰就一目了然了。
在一些特殊的天气状况下,一些原本隐藏在地底的秘密,通过航拍的“放大”,可以很明显地被捕捉到。比如在一些比较干旱的地方,由于地下水位较低,一场大雨之后,遗迹地表和普通地表的泥土中雨水的蒸发速率不同,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两者在视觉上会呈现出很大程度的差异。一般来说,航拍勘探会选择在旭日东升的清晨或者是夕阳西下的傍晚进行,这个时候太阳斜射,地面的阴影标志明显,甚至能够看出埋在土里的墙的影子。比如,我们对新疆高昌古城的黑白航空影像进行分析后发现,古城的城墙、马面、城门以及城内残存的建筑都有清晰的阴影,黑白分明。由此可见考古学也正是在不断地对其他学科、技术进行吸收的过程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05《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德]娜塔莎·沃丁著新星出版社
编辑有话说
娜塔莎?沃丁10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作者这才意识到自己对母亲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20世纪动荡史。
个人史、家族史是更为生动的历史,充分展现渺小的个体在历史红尘中的挣扎与无奈。更为痛心的是,所有的痛苦与悲伤、幸福与欢乐,也渐渐被后人遗忘,好像一切都归于尘土。作者的努力复原,更像是一场在记忆森林里的艰难跋涉。
“熊山”
我记得一个俄语词“律师”——我的外祖父是律师。母亲总为他担忧,因为他有心脏病。有一天,当她被从学校课堂接出来的时候,她立刻明白过来,她的父亲死了。
我还记得“德?马尔蒂诺”这个姓——我的外祖母应该是这个姓氏。一位富有的意大利家族出身的女性,我不知道,在上个世纪或者上上个世纪,是什么风把她吹到乌克兰去的。家族的富裕和“煤炭店”这个词互相矛盾,而“煤炭店”和“德?马尔蒂诺”联结在一起。
还有“梅德韦日耶戈尔斯克”这个名字,德语叫“熊山”。记忆中这个地名是和我的姨母联系在一起的。此外我对她一无所知。留存在我记忆中的只剩下我的外祖母有一天动身去“熊山”,去那里的营地看望女儿,中途“二战”爆发了,外祖母再也没有回来。这应该是母亲生命中最大的灾难:她不仅失去了母亲,而且还不知道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她还活着,还是在德军的轰炸中死去了?我童年的幻想里,是“熊山”的熊把外祖母给吃了。
娜拉
《作家文摘》资深编辑、记者,本月推荐好书《看世界2:百年变局下的挑战和抉择》《还是要相信》《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06
《看世界2:百年变局下的挑战和抉择》
傅莹著中信出版集团
编辑有话说
傅莹曾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十三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年活跃在多个外交场合的她认为,中国人在国际上应该多出现、多讲话。尤其近年美国一些政客到处攻击中国,必须要让世界更多地听到中国人的声音和理性客观的观点。
慕安会上与佩洛西交锋
年,美国议会40位民主和共和两党议员组成的代表团由佩洛西牵头,是美国议员出席慕安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他们放下党派分歧,目标明确,要游说欧洲政要,力图让欧盟支持美国打压中国的立场。
开幕式和德国总统的演讲之后,进入论坛阶段。主持人伊万·克拉斯特夫介绍了嘉宾,宣布论坛开始,邀请佩洛西先讲。佩洛西穿了一身橘红色的套装,搭配同色系的花丝巾和高跟鞋,坐在台上神采奕奕,满脸带笑地对大会主席和她的欧洲盟友表达了感谢。
她是一位很有气场的女政客,在华盛顿的政治生态当中是相当抢眼的,作为当前民主党在政坛上的头面人物,她经验丰富、言语犀利,与特朗普的较量虽然有得有失,但是在气势上从不丢分,在美国人当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是她不了解中国,偏见比较深。
佩洛西的讲话漏洞百出,对中国的评价和判断蛮横,我早就听不下去了,思忖了一下,决定针对她把技术政治化这个漏洞反击一下,我举手表示希望提问。
我先介绍了自己的身份,我来自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然后提到佩洛西几年前对中国的访问很有成效,接着转向我的问题:“技术是一种工具。中国自从40年前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引进各种各样西方的技术——微软、IBM、亚马逊在中国都很活跃。我们使用的1G、2G、3G到4G技术都来自西方国家,来自发达世界,而中国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体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制很成功,没有被这些技术威胁到。为什么如果西方国家引进华为的5G技术,就会被威胁到其政治制度?您真的认为民主制度已经如此之脆弱,可以被华为这样一个高科技公司威胁到吗?”
我讲话语气柔和,甚至可以说态度是友好的,话音一落,会场响起相当热烈的掌声,可见我的提问引发了一定的共鸣。
07《还是要相信》
陈鲁豫著花城出版社
编辑有话说
不堪父母催婚,要为了稳定和不爱的人结婚吗?在大城市压力太大,要回老家吗?不想生小孩,怎么面对身边的压力……这些问题,你有,我也有。这是时代的焦虑。鲁豫向世界敞开心扉,她的话语真挚、清醒、温暖;如闺蜜,亦如挚友。
参与远比旁观有意义
年夏天到来之前,身处北京的我,和远在马德里的阿莫多瓦过的是近乎一样的日子。我比他多一些热闹,就是每天下楼取外卖,因此和小区的保安大哥聊成了熟人。
周围的一切异常的缓慢沉静,连朋友圈都不再活色生香了。我坦然地待在家里,看书、看电影、吃东西、做家务。倘若世界不是正遭受病痛,我不介意日子就一直这样散漫地流淌下去。手里突然有了大把可以挥霍的时间,于是我又一次看了一些经典的影片和书籍。作为旁观者,通过光影、文字了解他人的世界,总让我莫名心安。
平生看第一本带字的书大概是在三四岁,一个字都不认识,但记忆力好,一本童谣漫画书听大人讲了两遍就记住了,每每捧着煞有介事地念念有词,居然一字不差。
再后来,中学的课堂上、宿舍熄灯后用手电照着,读的是三毛、琼瑶、梁羽生、阿瑟·黑利,还有一本同学们都在读但我怎么都读不下去的厚厚的《简明哲学》。
成长在20世纪80年代的孩子很幸福,文学、电影都在蓬勃地发展,我和我妈抢着看《十月》《收获》《当代》《译林》,还有那么多电影——《沙鸥》《夕照街》《珍珍的发屋》《雅马哈鱼档》《女大学生宿舍》《青春万岁》《人到中年》《红衣少女》《街上流行红裙子》……一个懵懂的小女孩就这样透过银幕了解着火热的生活。
高考那年,当时的广播电影电视部的影院内部放映《星球大战》,我好想去看,但我爸轻轻的一句“考完再看也不迟”,就让我活活等了八年。年去香港工作后,赶上星战重映,我终于圆梦,却发现并没有那么喜欢。
这些年来,我看书、看电影、看剧,忙着看别人演绎生活,常常看得太过投入,而忘了生活远比戏剧来得精彩,忘了参与远比旁观有意义。
08《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
[法]让-多米尼克·布里埃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编辑有话说
米兰·昆德拉是一个不喜欢在公众场合露面,不喜欢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更不喜欢谈论自己,也特别注意不留下与他的文学文本无关材料的作家。但记者出身的作家布里埃却迎难而上,以昆德拉的理论性随笔与文学文本为基础,将昆德拉个人的艺术、文学、政治与精神历程置于大写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并深入探寻昆德拉的写作人生。
他讨厌拍照
昆德拉在他的作家生涯的开始阶段,在出版人的要求下,同意参加自己作品的推销活动,接受访谈,尤其是报刊的访谈,可后来发现记者们发表的文章并不忠实于他说过的话,甚至与他想的完全相反。年以来,他一直拒绝参加电台节目,拒绝在电视上出现,甚至不让人拍照,觉得他的形象只属于自己,没有他的允许,任何人不得使用。
为躲避摄影记者,他开始采用一些很特别的手段,《雅克和他的主人》的导演乔治·沃勒介绍说:“为推出一个新剧,我们组织了一场新闻摄影会。活动那天,我看到昆德拉来了,脸上贴着橡皮膏。
不在公众场合露面,或者处于隐居状态。“他讨厌拍照,”阿兰·芬基尔克劳证实,“20世纪90年代,我让他的摄影家朋友卡雷尔·科西克来巴黎。他和我一起做了多场讲座,大部分在弗纳克书店。昆德拉也参加了,但一直躲在技术室。他的厌恶和拒绝后来越来越严重。有一个合理的原因:他不喜欢记者泄露隐私,他一直努力地控制一切。总之,随着时间的推延,世事变得冷酷。他过着比在80年代更为隐秘的生活。”
如何解释作家如今过的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尽管弗朗索瓦·凯雷尔是他的朋友,但已多年没有见过他,对此他并不感到特别奇怪:“所有曾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他们学会了提防一切,包括他们的朋友。这是一些曾在恐惧中生活的人。米兰没有摆脱这一规律。他很隐秘,他就是这样。这是我可以理解的某种东西。”
责编:刘海波审校:娜拉谢谢您点“在看”,欢迎转发朋友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