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或蒽环糖苷类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物质,如柔红霉素(DNR)、阿霉素(ADM)/多柔比星、表阿霉素(EPI)/表柔比星、吡喃阿霉素(THP)/吡柔比星、去甲氧柔红霉素(IDA)/依达比星、阿克拉霉素(ACR)/阿柔比星、米托蒽醌(MIT)和卡柔比星等。其可同时抑制RNA与DNA的合成,对RNA的抑制作用最强,抗肿瘤谱广,对各种生长周期的肿瘤细胞均有效,对G1和S期细胞最为敏感,临床可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卵巢癌、胃癌及软组织肉瘤等。
作者:高丽丽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一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区别
蒽环类药物血浆半衰期为13-50h不等,主要在肝脏代谢,经胆汁排泄,部分代谢物也有抗肿瘤活性。除去甲氧柔红霉素(IDA)/依达比星外,不能通过胃肠道吸收、不或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表柔比星(EPI)心脏毒性、骨髓抑制较多柔比星(ADM)低;吡柔比星(THP)的脱发、心脏毒性和骨髓毒性弱于多柔比星(ADM);去甲氧柔红霉素(IDA)/依达比星是柔红霉素(DNR)的衍生物,与DNR不同的是C4位上没有甲氧基,有疗效高、心脏毒性低,且可口服等优点,体外实验表明,IDA细胞毒作用强于DNR或多柔比星(ADM),且与其他蒽环类抗肿瘤药物无交叉耐药;阿柔比星(ACR)心脏毒性较柔红霉素(DNR)、多柔比星(ADM)低;米托蒽醌(MIT)的心脏毒性较轻,局部毒性低,注射不慎药物外漏,可引起短暂的皮肤蓝色变,一般不引起组织坏死。
柔红霉素
多柔比星
表柔比星
吡柔比星
米托蒽醌
推荐最大累积剂量
mg/m2
mg/m2(放射治疗或合并用药,-mg/m2)
-mg/m2(用过ADM,mg/m2)
mg/m2
mg/m2(用过ADM等药物,mg/m2)
蒽环类药物剂量换算转换系数
0.5
1
0.5
0.5
2.2
右丙亚胺与蒽环类剂量比
20:1
20:1
10:1
10:1
50:1
半衰期
18.5h
43h
40h
13-14h
消除半衰期平均为75h
二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蒽环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心脏毒性、骨髓抑制等,均有剂量依赖性。此外,米托蒽醌(MIT)不宜鞘内注射,可能会引起截瘫,不能与其他药物共同滴注。柔红霉素(DNR)与酸性或碱性药物配伍易失效。
分类
临床表现及处理
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厌食、口腔黏膜炎、口腔溃疡、腹泻、便秘等。可对症治疗如抗止吐药物(昂丹司琼、格拉司琼、阿瑞匹坦等)、止泻药物、抗便秘药物等。
心脏毒性
①心脏毒性是蒽环类药物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其引起的心脏毒性与产生的自由基直接有关,并有亲心肌特性,且产生铁介导的活性氧簇(ROS)及促进心肌的氧化应激等。临床表现有心电图异常、心悸、早搏、心动过速、心律失常、房室和束支传导阻滞等,严重者可有心力衰竭。心脏毒性多数呈进展性和不可逆性,特别是初次使用蒽环类药物就易造成心脏损伤,慢性和迟发性心脏毒性与其累积剂量呈正相关。
②右丙亚胺可有效预防蒽环类药物所致的心脏毒性,同时限制蒽环类药物的累积剂量、改变给药方法或使用脂质体蒽环类药物可减少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骨髓抑制
①骨髓抑制是蒽环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如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出血、白细胞减少等。
②治疗药物可选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等。若中性粒细胞低于1.0×/L时应使用rhG-CSF,血小板数低于20×/L时需静脉输注血小板,也可使用TPO等促进血小板恢复。
③rhG-CSF、rhGM-CSF应在化疗结束后24-48h开始使用,不在化疗前或化疗过程中使用。
膀胱局部反应
蒽环类药物的膀胱黏膜渗透性较少,进入全身血液循环量少,不良反应主要以膀胱局部表现为主,如尿频、尿痛。膀胱灌注所致化学性膀胱炎的严重程度与灌注剂量、频率相关,少数可出现尿道狭窄或过敏反应。
药物外渗
①蒽环类药物静脉或动脉输注时药物外渗或漏出可引起外周静脉炎、局部组织溃疡和坏死,其制剂pH值低,通常有较为强烈的刺激性。
②多数蒽环类药物配制后的溶液于室温正常光照下可保持稳定48h,强烈光照下可至少保持稳定24h,建议避光保存在2-8℃,并在24h内使用。
③配置后药液也有强烈刺激性,若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外渗或漏出血管,需立即停止输液、尽量回抽药物,并用1%次氯酸钠溶液处理局部,浸泡过夜最佳,后用水冲洗。
④吡柔比星(THP)仅能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注射用水配置,以免因pH值的原因影响效价或产生浑浊,且配置后溶液室温下放置不得超过6h。
脱发
可致暂时性脱发。洗头时可使用清水或不含碱洗发水,用药时佩戴冰帽可减轻脱发。
其他
柔红霉素(DNR)、多柔比星(ADM)、表柔比星(EPI)、吡柔比星(THP)等可使尿液呈红色。柔红霉素(DNR)可致高尿酸血症、尿酸性肾病,尤其是给药前白细胞计数增高者,严重程度与肿瘤细胞数有关,急性白血病首次化疗时,可预防性口服别嘌呤醇。还见感染、肝功能异常、肾毒性、神经毒性、皮疹、光敏反应、红斑、色素沉着、手足皮肤变深、感觉迟钝、体重增加等。
参考文献:
1中国蒽环类药物特性专家共识[J].中国肿瘤临床,,45(3):-
2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年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18(10):-
3中国蒽环类药物在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肿瘤临床,,45(3):-
4中国蒽环类药物治疗淋巴瘤专家共识[J].中国肿瘤临床,,45(3):-
5曾卫强等.肿瘤治疗药学监护路径[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82-99
6童荣生等.药物比较与临床合理选择-肿瘤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2-4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