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vspepsia,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胃肠道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
有资料表明,因功能性消化不良而就诊的患者约占门诊人数的10%~30%,消化专科门诊占40%左右。随着我国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就诊人数有所上升。
二、发病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体力上和精神上的压力越来越大,由精神状态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人们易出现焦虑、抑郁、失眠、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头痛头昏等症状。许多患者常常诉说腹胀、嗳气、恶心、纳差,有时出现大便异常,但经电子胃镜或电子肠镜检查,往往无阳性指标,经用胃肠道药物治疗也往往效果不理想。这类患者很可能就是由精神原因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三、病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复杂,目前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胃动力异常,如胃排空减慢等。
2.精神状态,与精神心理失衡有关,尤其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更易诱发。
3.胃对某些刺激感觉过敏。
4.某些炎症刺激引起。
5.部分病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6.中枢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之间信息传递失常。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的痞满、纳呆、反酸等证。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脾胃虚弱、外感时邪或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药物治疗失当所致。
四、常见症状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6大常见症状
(1)腹泻:腹泻为主要症状,多数患者有经常腹泻或间歇发作,极少数无腹泻或有便秘。粪便的特征可随引起吸收不良的疾病而不同;典型脂肪泻的粪便为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泡沫状,常飘浮于水面,且多具恶臭味。轻度脂肪泻大便可无明显改变。
(2)腹痛、腹胀:腹痛少见,多为胀痛,常在排便前发生,约半数有明显胀气及恶心呕吐。
(3)体重减轻:约有50%~%的病人发生,由于营养吸收不足和食欲不振造成体重减轻,主要是由于蛋白质、脂肪等营养吸收障碍,过多丢失所致。轻者可无明显表现,严重的病人呈现进行性消瘦,衰弱无力以至恶病质。长期蛋白质吸收不良以及一些侵犯肠粘膜疾病从肠腔丢失蛋白质,可出现低蛋白血症和浮肿症状。
(4)维生素缺乏:维生素D及钙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蛋白质不足可致骨质疏松、骨软化引起骨痛;维生素K缺乏可致皮肤出血;钾缺乏可引起肌无力,腹胀及肠麻痹;B族维生素缺乏可致舌炎、口角炎、脚气病等;维生素A缺乏可致毛囊角化、夜盲症等;维生素B12、叶酸及铁缺乏引起贫血等。
(5)生化改变:血清钾、钠、钙、镁均可不同程度下降;血浆蛋白、血脂及凝血酶原也降低。
(6)脂肪吸收率小于90%,或粪脂排出量大于7克/天。
消化不良——诊断标准
(1)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至少持续4周或在12月中累计超过12周;
(2)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病史;
(3)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
(4)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
(5)无腹部手术史。对科研病例选择还需将同时伴有肠易激综合征者除外,以免影响研究的可比性;经定期随访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随访时间1年以上;
(6)需要鉴别的疾病见诊断标准所列。其中要特别指出的是,以往将有烧心、反酸症状而胃镜检查未见有反流性食管炎者列为反流型的FD,现已将这部分患者归为内镜检查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
中医一门诊是我院专家门诊,出诊专家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丰富,主治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脑血管疾病、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胃炎、胃溃疡、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颈椎病、腰椎病、股骨头坏死、银屑病、面神经麻痹、脏腑功能失调、糖尿病、抑郁症、脏腑功能失调的疑难杂症等。
此外还有各种药浴配方,针灸、红外线治疗,拔罐、走罐等传统治疗。
出诊医生:
杨丽荣,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5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特别是对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胃肠疾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股骨头坏死、银屑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在省级、国家级杂志发表专业性学术论文20余篇,在多种期刊发表科普文章20余篇。
文/康复中心杨丽荣
医院
医保号:14119
-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