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人们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腊八节,有喝腊八粥、泡腊八蒜、八豆腐、腊八面、吃冰等习俗,在河南等地,还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
腊八粥又称“大家饭”和"七宝五味粥"。《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等,合水煮熟,外用杏仁、瓜子、花生、榛穰、白糖等以作点染。”腊八粥的主要原料为谷类,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除烦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适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对于虚寒泄利、虚烦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腊八粥食材的食材,因各地物产而有不同。陕西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不下20种。
“腊八粥”养生之道人们喜欢喝腊八粥,不只是因为习俗和美食,腊八粥更是中医食疗的养生佳品。腊八粥的主要原材料是谷类,在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曾经提出膳食配伍的原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为米、麦及其他杂粮类食物的泛称,五果、五菜则分别指古代的五种蔬菜和果品,五畜泛指肉类食品。谷、肉、果、菜这四大类食物,分别提供人体所需要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以满足人体功能活动的需要,和现代营养学的膳食理论都相似。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具有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有和胃、补脾、养心、益肾、利肝、消渴、安神等作用。
“五谷为养”:是指麦、稻、豆类、杂粮这些主食能养五脏之真气,是人体最好的补药,而果菜肉类是主食的有效补充部分。五谷从种植到收割,根系吸收大地的营养,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天地的精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为了养育这些种子,所有的营养最后都集中到了种子身上。因此,五谷的营养是最全面的。
小米重养脾:小米是五谷之首,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是进补的“上品”。煮小米粥时,待到粥熟后稍稍冷却沉淀,可以看到粥的最上层浮有一层细腻的粘稠物,也就是粥油。粥油具有保护胃粘膜、补益脾胃的功效,适合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食用。煮小米粥时,新米的补益效果比陈米好。
大豆重养肾:豆类中的黑豆被称为“肾之谷”,中医认为它能补肾强身、解毒、润肤,特别适合肾虚的人食用,对肾虚、浮肿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大米重润肺:大米,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滋阴润肺、除烦渴的作用。古代的养生家倡导“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喝些大米粥。同时,常喝大米粥有助于津液的生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皮肤干燥等不适。
小麦重养心:小麦被称为“五谷之贵”,中医认为它能养心安神、除烦去燥,对消除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盗汗以及烦躁情绪有食疗作用。高粱重养肝:高粱属于杂粮,但却是五谷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养肝益胃、收敛止泻的功效,尤其是患有慢性腹泻的人,持续吃一段时间后,会有良好的功效。
虽说食物虽好,可以解决人们的饥饿感和食欲,补充体力,维持健康,但如果饮食过量也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如《黄帝内经》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千金要方》更明确指出饮食过量的害处,“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饮食定量,主要强调饮食要有限度,保持不饱不饥,尤其是不暴饮暴食。否则会使肠胃功能紊乱,得不偿失。
康氏中医∣百年关爱--百姓信赖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