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盆友一想到拍片,
心里那个虚啊,
就怕一不小心被辐射了!
不要酱紫!
今天,
放射科的“放哥”“放姐”为你揭秘!
放射科有多“放肆”
医院的重要医技科室,负责院内门诊、急诊、住院以及体检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任务,同时还要完成CT介入(如CT引导下穿刺及血管介入)、院内外会诊、教学及科研工作。科室配备多台普放、CT、核磁共振、PET/CT等大型医用影像设备,由医师组、医技组、护理组及工勤组相互协作,配合临床科室完成诊断、会诊等工作。呵呵,如没有我们放射科,很多医生就真的只有“盲人摸象”了!
放射科的构成比你想的要复杂
1.登记室、发片室:放射科就诊流程的起点和终点。在这里可以完成检查前的预约、登记、分诊,以及检查完成后胶片报告的核对和发放。
2.准备室:CT/MR增强检查,需要注射对比剂,在这里进行留置针置入、检查后观察和过敏反应处理。特别提醒,病人需要认真阅读《对比剂增强检查知情同意书》,了解对比剂不良反应,认真填写相关信息,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署名字。
3.普通X线摄影/CT/MR检查室:获取诊断用影像资料的地点。
4.三维后处理室:把扫描机器上的图像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并变成患者手里的胶片。
5.诊断报告室:医师出具放射科诊断报告的地方。患者拿到手上的报告,不是机器自己生成印出来的,而是经过放射科医师认真观察、细致分析书写出来的。
注意,
下面是你最关心的话题
医学上一般采用毫希沃特(mSv)来衡量辐射危害性,只有遭受mSv以上的辐射量,人体患癌的概率才会明显增加。
一次医疗检查带来的辐射量,看这张图就明白了。
也就是说,去医院拍个胸片,也不过相当于正常生活10天所积累的辐射量!其中辐射比较厉害的CT,相当于你比别人多了3年生活积累的辐射量。即使你不拍片子,在自然生活中也是少不了一些辐射的!辐射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影随形。从核电站的核燃料到家里的大理石地砖,以及每天都会用到的手机、微波炉、电脑……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实际上都存在辐射。
总体来说,人们常接触到的辐射可以分为两大类,核辐射和电磁辐射。核辐射是由放射性元素产生的辐射,比如宇宙射线和天然放射性核素,大气、水、石材都会有。人们戴的夜光手表、釉料陶瓷、人造假牙等,也含有微量的放射性材料。相比核辐射,电磁辐射更贴近生活,它是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由信号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各种电器、电子设备、移动通讯设备等装置,只要处于操作状态,它的周围就会存在电磁辐射。人们熟知的微波炉、手机、高压线、电脑等产生的辐射就属于这一类。
三大检查究竟哪些有辐射?
X光摄影(平片)——和坐几次飞机差不多
辐射:有。一次X光检查相当于坐飞机飞行2万公里。再以吸烟者为例,如果每天1包烟,每年受到的辐射剂量约为35mSv,远大于大多数的医疗辐射剂量。
用途:X光胸片可粗略检查肺、心影、主动脉弓、肋骨等,可以检查有无肺纹理增多、肺内较大肿块、主动脉结钙化等。
X光穿过人体,被不同人体组织吸收,底片上就会显示人体组织内部结构。比如,X射线穿过大腿的骨头,片子上就可以看到其中丝丝屡屡的骨小梁。但其最大缺点是深浅组织的影像相互重叠,相互隐藏,因此有时还需要拍侧位的X光片。
磁共振成像(MRI)——我是被冤枉的
辐射:无。起先叫“核磁共振”,但一听到“核”,老百姓就觉得有核辐射,其实它不使用X射线,因此没有辐射。为避免误会,人家现在已经改名叫“磁共振检查”啦!
用途:椎间盘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需观察椎间盘与相应的神经根,而想要最好地观察这些软组织,最优选择自然是MRI。同理,对于颅脑、关节、肌肉、脂肪组织的检查,MRI也是首选。
磁共振成像的显影原理是探测氢质子的变化。身体里的氢质子,在不同组织中含量差别较大,但是每个氢质子的磁场磁力线方向都是随意的。简单说,就相当于用手摇一摇,让氢质子振动起来,再平静下来,感受一下里面的振动。所以,核磁共振也被戏说为摇摇看的检查。
CT(螺旋CT)——嘿嘿,我是有点高
辐射:有,较高。相对普通X线摄片很低的辐射量,CT检查的辐射量可能要高出10倍、30倍,甚至是上百倍,这与CT机性能、扫描部位、成像的清晰度有关,尤其是心脏CT的辐射量相对较高。大家也不必太紧张,目前CT检查的辐射量都在安全范围内,而且CT设备中的X线管,就像日常用的灯管有不同的瓦数还可调亮度,因此辐射量不是恒定的,是可以调节的。
用途:头颅、胸腹、腹部等复杂部位的疾病,优先选择CT检查,尤其腹部还常常需要做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的血液供应情况。
CT的检查原理是X光会分层穿过人体,之后通过电脑计算后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面包切成片来看,其优点是可以分层看,而且经计算后可以显示出更多的组织信息。
来源:医院微服务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