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吸收不良综合征治疗专科医院 >> 手术后吸收不良综合征护理 >> 福建象湖镇詹氏播迁源流概述

福建象湖镇詹氏播迁源流概述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点上面“蓝字”加入詹氏大家庭

热点推荐:

刚刚,5位詹氏宗亲出席“年全国两会”,詹家人顶起!

来源:文人詹柏山(以下,詹柏山整理发布于年8月23日,待修改)

为闽侯上街詹智华宗长偕众宗亲

回漳平象湖祖籍地认祖归宗而作

詹柏山 撰文

  播迁线路:安溪县祥华乡多卿灵惠庙(安溪始祖肇基地)——莆田圳尾、仙游大济镇——漳平象湖镇——闽侯甘蔗州——闽侯上街镇建平后山村

漳平市象湖镇詹氏主要分别在长塔、象湖两个村,有詹姓人口大约人,皆为安溪县开县令詹敦仁之后裔,现繁衍至第40世。

  詹敦仁(-),安溪县詹氏始祖。先世为五代·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年,生于仙游县郊大济镇。年,他创立安溪县并出任首任县令。次年辞官,远离县城,避居安溪县西部佛耳山下崇信里多卿(今祥华乡美西村),架屋定居,堂号“清隐堂”,并撰文《清隐堂记》传世。

清隐堂记

后周詹敦仁

  清源之西,逾百余里,有地曰清溪。去邑之西,又逾百余里,有山曰佛耳。峭绝高大,远跨三郡。有田可耕而食,有山水可居而安。余既卜而筑之,爰取清幽之义,榜其所居之室曰“清隐堂”。 

  然清则清矣,是特悬之名耳,又乌睹其所谓至清者哉。若夫烟收雨霁,云卷天高,山耸髻以轩腾,风梳木而微动。殆若晓妆睹镜,夜籁沉声,寒泉聒耳,玲珑如戛玉,峥崇如鸣琴。非宫非羽,五音不调而自协;不丝不桐,五弦不抚而自鸣。此其所以为清者也。

  然与其适于耳目之外,孰若得之于胸襟之内?春而耕,一犁雨足;秋而敛,万顷云黄。饥餐饱适,遇酒狂歌,或咏月以嘲风,或眠云而漱石。是非名利,荣辱得丧,皆不足以为吾身心之累,此其真清者也。宜乎斯堂,以清目之,是曰清隐堂云。

(本文约撰写于后周显德四年,即年,时为詹敦仁辞去安溪县令第二年)

  南宋咸淳四年(),朝廷赐敦仁公故居清隐堂为“灵惠庙”。咸淳八年(),宋朝廷敕封詹敦仁为靖惠候,其子詹琲为绥贞侯,史称“父子封侯”。年冬,在海内外詹氏裔孙的通力协作下,总投资万元的灵惠庙重修扩建工程顺利竣工告成。

《安溪詹氏族谱上林平派序》谱载:(敦仁公第8世)卅五公与侄万五兄弟等居莆田圳尾、仙游西门大圳岳。至(第12世)寿二公赘于漳平杨美陈家,立户陈诚忠。

寿二公,或狩猎,或打铁,或编制竹器,或放鸭子,或走地理看风水等,以某一长技营生,辗转来到漳平市象湖镇杨美村,大约在元末迁居落户在象湖镇。寿二公为象湖、长塔两村詹姓共同始祖。

寿二公生三子,长子四二(其后裔子孙,族谱没记载)、次子四三(系长塔村詹氏先祖)、三子四四(系象湖村詹氏开基祖),皆第13世。寿二公回居仙游大圳岳。

四三公(13世,长塔詹氏祖)传至第19世璇畴公,因放鸭子迁出象湖村,来到长塔村上坑盂,在蜈蚣形宅基地架屋“忠兴堂”,遂肇基长南鹏(又称上林平,即现今小坂、土楼组),今为长塔詹氏之开基祖;传至第21世香阁公(又名詹如芬),在小坂后坑头肇建“月吉堂”,现为长塔詹氏大宗祠。

四四公开基象湖村。四四公(13世)传四五公,四五公(14世)传均进,均进公(15世)生仁长(生儿子詹明,后传四世止)、仁观、仁德三个儿子。老二仁观公(16世)肇基黄厝窟“昭列堂”,现有詹氏家庭户75户,詹姓人口多人;老三仁德公(16世)肇基田螺形“崇德堂”,现有詹氏家庭户80户,詹姓人口近人。象湖村现有詹氏人口余人。

象湖镇象湖、长塔两村詹氏子孙兴昌,数传以后,或移居福州竹崎关甘蔗州、尤溪、漳州。

象湖村詹氏传至敦仁公第22世庠生(俗称“秀才”)詹一桂和詹一鲁兄弟,乃应时公(生四子)第二子和第三子。一桂公生育甫熖、阿婿、三炴共3个儿子;一鲁生育汝阼、汝极、汝陵、汝髦、汝甲共5个儿子。第22、23世两代人共10男丁,大约于明末清初年间,两大家人一同移居福建福州闽侯甘蔗州。后裔子孙现分布在闽侯县各处,在闽侯上街镇(今福州大学城所在地)建平后山村住有40户,大约有詹姓人口多人。

敬题詹智华偕四十位宗亲

自闽侯回象湖祖籍地寻根问祖

漳平象湖 詹柏山

象湖闽侯血脉连,

归宗认祖启新篇。

河间郡望千秋远,

佛耳家声祖地宣。

辗转播迁甘蔗境,

绵延百载裔孙贤。

寻根查谱拳拳志,

告慰黄泉祭祖先。

象湖镇长塔詹氏迁居台湾线索

  长塔村詹姓敦仁公第23世詹阿脾(詹纯智儿子)于明朝末年移居尤溪。第28世詹乐在(又名泵荣,詹乃充氵加充长子),于清朝乾隆年间移居浙江省温州。第28世詹振送(志徽公次子,景会公第四子詹抵成之曾孙),于清朝乾隆年间移居台湾,后裔情况未详。

  年圣诞平安夜,有台湾花莲县詹国贤宗亲来电子邮件咨询联系詹柏山,回复几封信后,没有下文。

台湾宗亲詹国贤就寻根认祖事

与漳平象湖詹柏山的书信往来

柏山先生:您好!

  1)我是一位台湾人...我也姓詹...在象湖人网站上面看到您发布的新闻...有幸能得到您的联络数据...有事想请教。

  2)先祖叔侄二人唐山过台湾...从小一直以为我父辈祖先乃大陆泉州人氏移居台湾...长大之后自堂伯取得一些先祖的数据...发现两位先祖“时勒”与“来鹤”叔侄二人乃龙岩洲彰平县象湖庄人氏...是否即为现在的彰平市象湖镇?那我们就算是龙岩人噜?你那里是属闽南人还是客家人?附上一张先祖资料的照片供您参考。

  感谢您的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我是漳平市象湖文化人詹柏山,系安溪县首任县令詹敦仁后裔第三十六世裔孙,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宗族文化很感兴趣,并有所研究。漳平市(县级市),今属龙岩市(地级市)管辖。清雍正十二年(年),漳平县由漳州府划归新成立的龙岩州管辖。你提供的照片“龙岩州漳平县象湖”地点没有错,就在我的家乡,现为“福建省龙岩漳平市象湖镇”。

 根据我家乡族谱记载,象湖镇詹氏系安溪县首任县令詹敦仁(-)后裔,于元末迁居龙岩漳平县感化里象湖,繁衍至今,当地现有詹姓人口二千人,人才辈出,远近闻名。

 我老家族谱《清溪詹氏族谱上林平系》记载:詹敦仁(我们以安溪开基祖敦仁公为始祖)第廿八世詹振送(廿五世抵成公,廿六世珰卿公,廿七世志徽公)迁往台湾,时间约为清朝乾隆年间。

  对照之下,辈分相同,惟名字不一样。因古代人有名字号等叫法,“詹振送”与你照片提到的“詹来鹤”是否同一人,有待考证。至于“庄人氏”,在我老家方言中,应读成“詹人氏”,两者读音是一样的。

  补充一点:我们这里属于闽南文化,而非客家文化。

  以上回复,不知你是否满意。望今后继续联系,若有机会,到我老家实地探访落实,则更好。

  敬礼!远握!

福建省漳平市詹柏山回复

年12月25日圣诞节

先祖简介

  詹敦仁(-),字君泽,初名雄,号清隐,先世五代·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生于后梁·乾化,卒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年)。五代宋初诗人,尤工于诗,时与“郑缄之文、林滋之赋”并称闽中“三绝”。安溪县开先县令,为安溪詹氏始祖。著有《清隐堂集》、《清溪集》。咸淳八年(年),父子封侯。为纪念先祖詹公敦仁,海内外裔孙捐资二千多万元,建成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和祖居地安溪县祥华乡多卿灵惠庙。

詹氏族谱史料摘录

1.安溪詹氏族谱序

安溪詹氏,邑之名家,神明之后也。出于姬姓,始封于詹,以国为氏。其先世居于河南光州固始。有唐光启中詹缵,刚毅武勇,累立战功,官至金紫光禄大夫、行营兵马使、上柱国,从观察使王潮入闽,已而致政,隐于仙游。缵之长子世隆,兵曹录事参军,官至尚书省校书郎。次子世修,兵马检点使,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世隆子敦仁,今为安溪始祖,敦信今为仙游始祖。世修子敬凝,官至银青荣禄大夫,今为建宁始祖。敦仁之在安溪,别号清隐,人称清隐先生,庸功盛德著于郡邑。殁而民思功德,立祠祀之,祈祷响应。宋朝咸淳四年()赐庙额“灵惠”,咸淳八年()封靖惠候。

2.安溪詹氏族谱上林平派序

上林平,古号长南鹏,据谱载:卅五公与侄万五兄弟等居莆田圳尾、仙游西门大圳岳。至寿二公赘于漳平杨美陈家,生三子,长四二、次四三、三四四。寿二公仍居大圳岳,四三公开基长南鹏,四四公开基象湖,子孙兴昌,数传以后,或移居福州竹崎关甘蔗州、尤溪、漳州。今重修族谱,广为搜辑,以笃亲亲之谊,逐一修明。

3.上林平詹氏世系

绍多卿之统绪衍派于下:清隐公詹敦仁(安溪始祖)传九世,至万四公由多卿迁仙游大圳岳,数传四二、四三、四四公(皆十三世),始择象湖居之。四二公无传,四三公建基吴厝前五福堂宗祠,四四公建基黄厝窟。

开基上林平者,则四三公以下数传之四九公传五九公传佛养公传守润公传荣玉公。至璇畴公(十九世)移居上坑盂建基忠兴堂宗祠。至忠瑶、忠珏公建基长塔水井兜重庆堂祠。至香阁公(廿一世)建基月吉堂祠。以心斋公传至弼五公则瓜瓞绵绵,裔孙众多。

漳平詹氏起名字辈诗《勉儿》

勉儿

五代詹敦仁盛时方出仕,儒术可谋身。报国丹心赤,传家黄卷新。

窗檠宜自勉,蔬饭莫嫌贫。吾老子应少,禄荣须及亲。

  安溪詹氏始祖敦仁公《勉儿》诗首句原为“明时方急士”。清末,詹邦俊在主纂《清溪詹氏族谱》时,将《勉儿》诗确定为起名作字辈用。为避清朝文字狱“抗清复明”之祸,特将“明时方急士”改成“盛时方出仕”,并从詹邦俊健在家父算起,以30世开始换用此字辈诗。

  据考证,安溪詹敦仁后裔在29世以前,未有统一的字辈诗,直至清光绪七年(年),31世明经进士詹邦俊主持续修《清溪詹氏族谱》时,才将詹敦仁的《勉儿》诗确定为起名作字辈用。字辈从30世起算,即30世-盛,31世-时,32世-方,33世-出,34世-仕,35世-儒,36世-术,37世-可,38世-谋,39世-身。

  《勉儿》诗,现为漳平市象湖镇象湖村、长塔村詹姓起名作字辈用,长塔詹姓现字辈用至“仕儒术可谋身”。笔者为敦仁公第36世裔孙,属术字辈。象湖、长塔两村同辈份裔孙起名均写成“述”。

  《勉儿》作为詹姓字辈使用,始终勉励詹姓子孙求学上进、发奋图强。该诗已深深融入于詹姓后裔子孙的血脉之中,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盛时出仕,兴国安邦;儒术谋身,报孝家国;寒窗苦读,自勉上进;禄荣及身,勿忘亲人。正如《詹姓治家格言》所指出:忠孝乃为立身之根本,仁义为国民道德之高风;勤俭为兴家致富之大法,读书乃谋求出路之阶梯。

(漳平象湖文人詹柏山撰文,年8月23日发布)

题赞靖惠侯及《勉儿》诗三首

詹柏山

其一

卅六祖先是县令,

封侯父子谁比肩?

全唐诗选声名远,

灵惠庙新育后贤。

其二

盛时出仕可安邦,

儒术谋身济四方。

励志有为图上进,

禄荣功业惠高堂。

其三

德不孤,必有邻。

天地闭兮圣贤隐。

积德从善昭余庆,

修治齐平若万钧。

先祖敦仁公之丰功伟绩

詹柏山

  他叫詹敦仁(-),闽国进士,五代诗人。先祖已作古多年了。当下,詹公数万裔孙和安溪县百万民众仍记念着他。这是人文传承的奇迹,这是薪火相传的文化光芒,这是安溪万人民的骄傲!   

  他是安溪县首任县令。他撰文上折请求建县,终获批准。公元年,安溪建县,安溪县历史由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开疆置县,其功至伟,名垂青史。

  他的一篇经典文章《五代初建安溪县记》,完整记述安溪建县的缘起,为福建各县建县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千年历史脉络清晰,文脉源远流长,让百万安溪人引以为自豪!

  他的一篇精美序文《柳堤序》千古流传,“春而耕,一犁雨足;秋而敛,万顷云黄。”令当今文人墨客吟诵不已。这是安溪县最早最美的散文。文章千古事,流芳千百年;千年一县令,何人敢比肩?

  他是安溪县有文字记载史上最早的风水大师。他撰文《五代初建安溪县记》写到:“矧新邑发冈自乾、亥而来,转势从辛、兑而入。向丙、己以奉离明之化,流寅、甲以伸震叠之威。左环右接,如抱如怀;前拱后植,若揖若拜。”怪不得当今的安溪县如此繁盛,风水因素至为重要。选定凤城为县治,风水独佳,精通堪舆的詹县令功勋不朽。

  他是五代宋初时期最著名的文字考据大师。其诗作《复留侯从效问南汉刘岩改名龑字音义》解释了历史上诸多怪异文字,如“莔蔜晵壎囝圀曌龑”等,都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和溯源。泉州刺史、诸侯王留从效对饱学之士詹敦仁大加赞赏,延聘为幕僚。

  他与儿子詹琲(音备)同时被大宋朝廷“父子封侯”,在八闽诰封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此乃旷世传奇,倍受历代文士和八闽官府的不绝赞誉。

  他对泉州“海丝之路”的兴起贡献卓著。他为泉州刺史、闽南诸侯王陈洪进代撰奏文《献地表》,于宋初奉劝陈洪进纳土归宋,从而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的锋镝战争,使闽南地区成为当时最安定、最和谐的宜居宜业之地,终使“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落户泉州。如今,我国倡导的“一丝一路”正在积极实施之中。论起泉州“海丝之路”之兴起,靖惠侯詹敦仁和其子靖贞侯詹琲贡献至巨,其爱国护民爱乡之精神理当发扬光大。

  他的诗文佳作成为安溪县的千古绝唱。有19首诗入选《全唐诗》、《全唐诗补编》,有2篇文章入选《全唐文》、《唐文拾遗》。有13首诗编入清乾隆丁丑版《安溪县志-艺文志》。其诗文佳作收入断代文选汇编之多,荣膺安溪县千年著作之最。倘若授予当今的学位职称,詹敦仁当为“博士中的博士”、“博导教授中的学术泰斗”、“璀璨名家中的国学大家”。

  千年开县令詹敦仁,为闽南安溪县人文历史增光添彩,安溪县也因博学贤令更具人文内涵。此乃相得益彰,进而人文蔚起,千古流芳。

  安溪民众,詹公裔孙,让我们永远铭记詹敦仁的丰功伟绩,奋发有为,一起建功立业吧!

我姓詹,我骄傲;我姓詹,我自豪!

为詹氏点赞!

詹家人转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hkw.com/wadwh/1385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