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吸收不良综合征治疗专科医院 >> 手术后吸收不良综合征护理 >> 营建安居乐业文明家园4进社区助推我市社区

营建安居乐业文明家园4进社区助推我市社区

 

营建安居乐业文明家园———“4进社区”助推我市社区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社区文化,又是城市文化的基石。

深圳,从建市伊始就特别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建市早期,针对文化设施几近一片空白的情况,虽然财政十分困难,仍以“勒紧裤带建文化”的决心,大兴文化设施。后来,又将文化建设由市向区、镇、街道和社区延伸,社区文化建设也从无到有,迅速步入快车道。目前,深圳有592个社区居委会,每一个社区的文化建设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深圳近年来的社区文化建设中,“4进社区”无疑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大力兴修文化设施构建社区文化络

在去年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上,我市根据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把宣扬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放到全局位置来审视和部署的精神,正式确立了实行文化立市,全面建设高品位国际化文化城市的战略目标。

当人们从日趋发达的物资文明中认识深圳时,深圳特区已然开始着手文化建设了。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化设施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勒紧裤带”也要建深圳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大剧院、体育馆、深圳大学等八大文化设施,到90年代大刀阔斧兴修深圳书城、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等“新八大文化设施”可以看出。目前,中心区新的“六大文化设施”正在抓紧建设,不久便可服务市民,这些代表城市文化的标志性设施,总投资30亿元,努力到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城市的高雅艺术殿堂。

到2004年10月,深圳建成大众艺术馆、文化馆、站58个,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6个、省特级文化站36个、省一级文化站11个。建成公共图书馆8个,其中6个属国家一级图书馆,45个街道均建起了范围较大的图书馆。建成社区文化广场160个,其中获省十佳优秀文化广场5个。

大型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的骨架,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基础。为打造这个基础,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市已构建起大众文化活动、公共图书馆读书指点、电影放映及图书销售4个络。90年代后期,又前后制定《深圳市文化发展1998-2001三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深圳市社区文化建设指点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正式在文化立市战略中提出打造“两城一都”的发展目标,即:建设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和设计之都。

各个区在社区文化建设上更是不遗余力,努力调动各方积极性,营建文化氛围,如福田区从2002年开始在3年内投入13亿元建设文体设施,努力为居民构筑“1千米文化圈”,让居民在离家1千米范围内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服务。龙岗区则大力展开“753”工程,即在区、街道、社区各兴修7个、5个、3个文化基础设施。宝安、南山、罗湖3个区由于文化工作出色,已取得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

塑造大众文化活动的品牌

对一个城市的认同,主要是对这个城市文化的认同。仅仅建起城市的框架还远远不够,把城市真正变成承载人民现代文明生活的乐园,才是文化立市战略寻求的终极目标。它决定了一个城市的辐射力、影响力、知名度。

近年来,根据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民政部等部委和省文明委的部署要求,我市认真抓好创建文明社区工作,大力展开科教、文体、法律、卫生“4进社区”活动。回顾历史,从上世纪90年代安全文明小区到2000年创建文明社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不断得到扩充:引导大众改变生活方式,积极参与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

文化活动成为社区文化的“血肉”,如两年一届的“鹏城金秋”至今已连续举行了6期,每三年1届的“少儿艺术花会”,每一年1届的“深圳读书月”和“图书馆宣扬服务周”等活动,早已成为深圳群众文化的活动的重要品牌。

更重要的是,这些大型大众文化活动坚持政府主办与社区参与相结合,范围大,参与人数多。平常的送戏、送书、展览及各种广场活动,更是构成“每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都参与、无处不欢乐”的生动场景。公益活动进社区,既满足了大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由于采取了社会化运作方式,增进民间文化气力发展的同时,也完成了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职能的转变。

通过政府有意识地发掘、引进、加强培训和指点等,我市构成了一支专兼结合、长时间活跃于基层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全市文化馆、站具有各类文化人材330人;各文化社团具有业余成员万余人。深圳移民城市的特点,吸纳了各种文艺人材,分散在各行各业,可谓“藏艺于民”。布吉街道成立的民间音乐协会,表演的潮州大锣鼓屡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目前191个民间文化社团和业余艺术团队,成为基层文化活动中的活跃气力。人民群众中蕴藏的丰富文化资源和无穷无尽的艺术创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许多社区都建立起了粤剧社、合唱队、腰鼓队、舞狮队、舞蹈队和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夕阳红”、“花枝俏”演出队等。

不仅是文艺演出,各类公益活动也层见叠出,罗湖区的“百姓讲坛”、南山区的“博士论坛”、宝安区新安街全国白癜风十佳医院道宝民社区的“公民道德论坛“等等,都成了远近闻名的社区文化精品。社区文化成了展现城市文明的一个新窗口。

正是有了坚实的社区文化基础,一大批社区文化项目取得全国“五个1工程奖”、“群星奖”金奖等全国大奖,仅2000-2003年间,深圳的文化项目就取得国际奖166项,国家奖601项,省级奖1158项。

深圳还出现出闻名遐迩的以陈观玉、曾柳英、李泓霖和宝安区沙井街道“爱心一族”、龙岗区平湖街道“巾帼自愿互助队”、5.8的万人义工联队伍等一大批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和集体。深圳还成为全国唯一靠无偿献血满足医疗临床用血的城市,全市无偿献血达60多万人次。深圳关爱行动一呼百应,成为最受市民欢迎的献爱心活动。

“4进社区”营建了安居乐业的家园

在深圳,社区计划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五个1”――即一个社区服务站、一个社区康复中心、一个文化广场(公园)、一个图书室、一条安全文明示范路(街)。

正是有了这些设施,才使社区能有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居民能享受到种种便利。通过这些设施,为居民搭起了一个社交来往的平台,人们因着共同的兴趣,自发建起各种交友会:钓友会、“驴”友会、车友会、球友会、影友会,人们以情会友,日趋认同“深圳人”的身份,积极参与建设自己温馨家园,美丽的社区。

在龙岗四季花城居住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胡卫东医生,主动请缨白癜风能不能彻底治好,担负7月该社区“轮值主席”,他请来医院的专家连办了3场医学讲座,广受好评。而该社区申请担负一月一任的轮值主席的人选已排到明年了。这1制度大大增加了青年参与管理、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教进社区,深圳建立了280个科普画廊,围绕“崇尚科学、提倡文明、让科普知识贴近百姓生活”的主题,反对愚昧迷信,揭批法轮功和伪科学的一系列科普讲座与挂图,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学习。在去年抗非典期间,“依托科学,克服非典”宣扬更是深入人心。

文体进社区,对候鸟似的本来只在深圳“小住”的老人家来讲,各个社区内建成的健身小径、休闲小广场、文体活动室、星光老人之家等成了他们相聚欢笑的地方。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和娱乐活动,充实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法律进社区,全市70%以上社区都成立了维权志愿者队伍,144个社区建立了法律服务工作站,215个社区建立了律师进社区联系点,385个社区成立了帮教小组,检察、交警、消防、共青团、妇联等纷纭组织送法进社区活动,展开“大普法、大宣扬”,并积极落实律师服务、公证服务、基层法律服务,提供法律援助。

卫生进社区,深圳已有3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健康增进、预防保健、疾病诊疗等“6位一体”的基本健康服务,覆盖人口达500多万,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尽早预防。

“4进社区”,为深圳居民实实在在营建了安居乐业的家园,实现了居民应有的文化权利。同时也激起起人们“家园关怀”的义务与,这在深圳人的环保意识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建设绿色家园,提倡生态文明”,愈来愈多的市民自发地投入到参与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行动中:今年5月25日,5万现场观众参与了“绿色之声”大型环保宣扬活动。5月27日,展开“绿色火种接力赛”,对中小学生展开了一场生动的尊重自然、珍惜生态的思想感情。6月11日,上至市领导,下至普通市民共约10万人或步行或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实际行动支持了我市首个“减少尾气排放,关注深圳蓝天”为主题的“绿色行动日”活动。两年来,“建我绿色家园”系列活动展开以来,全市300多个单位取得“绿色”称号,3个学校被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评为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3个社区被省文明办、省环保局评为广东省绿色社区,等等。

难怪,在深圳“深圳论坛”上,一名友谊不自禁地感叹:“没有哪一座城市会像深圳这样充满生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hkw.com/wadwh/86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