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很多人享受“大餐”的同时,却忽视了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
临床数据显示,每年春节前后,消化门诊人满为患,因胃胀、胃痛、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各种肠胃不适症状就诊的人最多,大家调侃称其为“春节胃”。
中医将脾胃看作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强调其与全身脏腑功能息息相关。根据传统医学“上工治未病”的原则,春节前,预防性地打好“保胃战”,对健康很多好处。
假期易消化不良
中医认为,脾不离胃,胃不离脾,强调脾胃是整体概念,包括整个消化系统。
打个比方,胃好比仓库,脾是运输公司。我们每天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进行再次消化,取精华、去糟粕,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运至全身。
搞清楚两者的关系,就不难理解脾胃不好为何会出现各种不适了:胃功能差,会影响脾运化,临床表现是食欲不振、饭后腹部胀饱、消化不良等。
脾胃之所以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输送的营养物质,脾胃失和,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疾病。
数据显示,我国肠胃病患者约有1.2亿,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发病率分别为30%和10%。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胃均喜欢规律、讨厌刺激,但无论春节期间还是平时,压力大、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脾胃”,三餐不定、暴饮暴食、贪食生冷、久坐少动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脾胃不堪重负,临床多以上腹不适、饱胀、烧心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表现出来。
消化不良主要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的“脘痞”“胃痛”范畴,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等脏器,需辨证施治,多予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消食导滞等法治疗。
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增加山药、小米等食物的摄入,以强健脾胃功能,助养脾胃;如果情绪变化比较剧烈,易怒、易生气,易于出现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等情况,更应当注重情绪的疏泄,多服用白萝卜、佛手、莲藕等食物以达到宽中理气的功效。
当然,对于春节来说最容易出现的“吃得多,动得少”进而导致的食积,可以多吃一些山楂、麦芽等食物促进消化吸收,达到消食导滞的目的。器质性消化不良则需根据具体病症治疗。
记住12个字,吃养两不误
岁末欢聚,一定不要伤了健康,毕竟,脾胃好才能吃嘛嘛香。建议大家春节期间记住一个养胃口诀。
饭前喝汤
春节的餐桌,食物丰富,建议吃饭前,先喝点汤。
常言道:“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先喝汤相当于给胃打底子,能减轻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对胃有保护作用。吃饭中途,也可时不时喝点汤汤水水,有助食物稀释消化。
细嚼慢咽
面对一桌子琳琅满目的美食,细嚼慢咽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可为食物在胃部消化吸收留出充足时间。相反,狼吞虎咽,等大脑接受到“饱了”的信号时,说明食物摄入已经超标了。
合理搭配
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则气血无法运化,身体健康会因此受到影响。
春节期间,在室内的时间增多,每天热量消耗不够。因此,饮食既要结构合理,还要适当减量,控制零食摄入。
具体就是:饮食有节,早上吃好,中午吃饱(七八分饱),晚上吃少;保护脾阳,少食生冷(饮食温、软才利于消化);少荤多素,少量多样。
长按下图识别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