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你眼中,他是撑起天地的巨人阿特拉斯;待你长大一些,他已大腹便便,光环不在,叛逆的你急切地要向他的权威宣战;终有一日,他曾肩负的担子落在了你的身上,方才发觉:那个老头子过往的劝诫,并非全无道理。
你等着他,想着有朝一日,他能从角落的摇椅中再次站起来,把你从被窝里叫醒,一起看欧洲杯,牵你的手领你去捉鱼摸虾,轻轻松松地把你再举过头顶,骑上他厚实的肩头。这样想的时候,你很清楚,他确确实实地老了。
然而,他的背影,从不曾远去……
又是一年父亲节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拾起关于父亲的记忆。
《我与父辈》
阎连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首位卡夫卡奖获得者阎连科感动千万读者的长篇散文。一部跪着写的书。震撼中国人的乡土神经。
《我与父辈》是阎连科感动千万读者的长篇散文,一部跪着写的书。书写父亲、四叔、大伯几位普通但又伟大的农民父辈,震撼中国人的乡土神经。获《亚洲周刊》“全球华语优秀作品奖”等多项文学奖;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散文协会和《新京报》《中国图书商报》《南方都市报》等报刊评为年度优秀作品。阎连科说:“《我与父辈》是一个常有过错的儿子跪在祖坟前的默念、回想和懊忆。在我所有的作品中,它是一颗钻石,和书的厚重相比,所有的奖项和盛誉都显得太轻了。”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周国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的经典著作。书中记录了一个父亲,在女儿出生、患病、死亡过程中的生活点滴。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虽异乎寻常,却令人心碎地发生了。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世界上是存在绝望这种东西的!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带着这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地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在这本书中,周国平写下了女儿妞妞的可爱和可怜,他和妻子在死亡阴影笼罩下抚育女儿的爱哀交加的心境,在摇篮旁兼墓畔的思考。对于作者夫妇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们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妞妞一岁半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至情至性的周国平却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了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留下了满纸的冷峻与温柔。
《回鹿山》
侯健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长篇叙事散文,作者以儿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位父亲迷惘、失意、贫病交加又不失坚忍明亮的一生。这位父亲,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两次战伤,九死一生。就在胜利的前夜,他突然回到家乡回鹿山,成为普通乡民。他四十多岁后,终于做了父亲,然而,他谜一般的身世和讲不清楚的战争历史,却成为他一连串厄运的导火索。于是,在草原深处,上演了一幕幕真实又虚幻的戏剧!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作者无疑是最痛苦的人,但他既不自怨自艾,也不虚张声势,他用意味深长的文字,细密而深情地叙述了与父亲相处的某些日子——从恐惧到迷恋,从疑惑到排斥,从反抗到绝望……儿子用含而不露的内省笔触,向父亲做了由衷的忏悔。当父亲长眠在回鹿山那条山谷多年后,儿子才醒悟:对父亲的疏远,是一个儿子一生都无法麻醉的疼痛!整部作品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忧伤的氛围里,不仅赞美理解、同情和宽恕,更把父子两代人之间沟通困难的症结从亲情乱象中抽丝剥茧,一一厘清、开解,使人掩卷长思。
《女儿,爸爸要救你》
汪浙成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过古稀的作家父亲遭遇爱女患最难治白血病,隐藏三十七年的秘密演绎中国现实版《血疑》全过程记录!九九八十一难,步步惊心!
汪泉是我从医二十余年来救治的数千例白血病患者中令我刻骨铭心的一例。
白血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治疗周期长,费用又高,对任何一个家庭都是一场信念、体力和财力的考验。在汪泉住院期间,仅有年迈的父亲和姑姑照顾,但家人执着的爱创造了奇迹!无论多么危险、艰难与绝望,爱支撑着这个特殊的家庭永不放弃!这位可敬的父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问题的关键,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解决的办法。来自台湾的干细胞捐献者经历丧子之痛,却依然为素不相识的大陆同胞提供生命的火种;当移植后早期发生致命性感染时,是粒细胞捐献者和忘我的医护人员日夜坚守与救治才使汪泉渡过危难;是来自亲友、同事、乡亲和素不相识人的爱为这个面临灾难的家庭撑起了一片天!
他对女儿浓浓的爱渗透在书中的字里行间。
《一个孩子的战争——家庭拯救纪实》
徐世立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90后男孩徐修远自从接触电脑后,迅速从初中时的优秀生滑落为高一时不愿死读书的“另类学生”,学习、生活、意识一片混乱,既无力自救也拒绝他救,使原本幸福的家庭突然陷入绝望之渊。父亲为寻一条救助之路,与孩子母亲一起,用一种十分黑暗的方式将儿子送到社会上俗称的“魔鬼训练营”。儿子从此开始了严格的、准军事化的教育训练,并随后参加了一千公里的“长征”。
但受训时间未结束,父母提前接回儿子。重入高中学习的儿子又表现出极不适应,一切很快回到原来的状态,家长一筹莫展,孩子和家庭陷入又一轮的“水深火热”之中……
一个90后男孩的成长史,一位作家父亲的反思录,一部忧患父母的参考书!
我们不仅仅是为儿子写,也是为与儿子同龄同代的孩子写,为每天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几千万个中国家庭写。
从表面看,儿子从一个优秀的学生滑落到“另类学生”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而实质是,由于我们的种种失误,这种滑落从儿子出生不久就开始了,无数失误的因累积成了“问题”的果,认识到这一点,我和妻子用了十六年的时间。
什么时候,中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阻遏住了“重点”、“示范”的泛滥,什么时候不再人为地分割、强化“重点”、“非重点”,什么时候废除了基于经济利益和政绩的校中校、班中班,什么时候废除了各自为政自立标准花样百出的金钱择校,废除了学生人格的分级、分层,才算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公平与正义,中国的教育改革才会有根本性的突破。
《路上父子》
孙睿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起上路,《草样年华》作者孙睿的亲情之旅。
儿子不再叛逆,父亲却已老去,青春作家孙睿三十而立,重新思索父子关系。
《路上父子》讲述了一对寻常的北京父子的亲情历程。他们从互相依赖到分歧、对立,再经过一次偶然的共同上路,终于实现了和解,并各自对人生有了新的领悟。
作品不仅对亲情,也对北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在发展进程中的变化有着独特的描述和理解。风格幽默清新,情感真挚感人。
《父亲的一九四二》
邓贤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南邓(邓贤)北刘(刘震云),一九四二年的PK
《大国之魂》续篇——中国学生兵的抗日悲歌
真实家族史首次面世——父亲在滇缅战场中美盟军中的真实经历
异域作战的九死一生——中美盟军特种兵的魔鬼训练
一九四二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中原腹地河南闹了大饥荒,陪都重庆遭了轰炸,而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支学生军远赴滇缅战场。
父亲本来是个富家子弟,抗战时期,他有太多机会到国外留学深造或者明哲保身远离战场,但他还是投笔从戎,把自己从高中生变成一名特种兵,年,父亲与十万中国学生一起组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支学生军,奔赴印缅战场。
父亲说:打仗不是演戏,死神大手一挥,成千上万的生命灰飞烟灭,何来雄壮而言!
父亲是一个真正的兵,哪怕他的胸前没有勋章,甚至由此在建国后遭受了许多不公正的挫折磨难……
事实上,所有为拯救民族而浴血奋战的军人都不会被遗忘,因为历史已经把功绩、褒奖、颂扬和荣誉铸成一枚巨大的军功章,镌刻在他们的生命里程碑上。
《农民家书》
侯永禄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侯永禄长子侯胜天徒步串联路过大寨,写下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一封家书。后来儿女相继参加工作,往来信件逐渐增多。年老家安装电话,通信开始减少。侯永禄去世后,儿女清理遗物,发现几十年的书信父亲一直保存着,总共有千余封。现挑选部分编成《农民家书》。收录时尽可能保持原貌,但限于篇幅,也对个别书信格式进行了压缩。
这些信件集中反映了五十年来中国农村面貌和农民命运的巨大变迁,反映了农民通过参军、高考等途径奋斗进入城市的过程。《农民家书》中侯永禄对予女学习、工作、人品、生活上的殷殷教导,更是体现了农民淳朴的人生信条和哲学理念,堪称农民版《傅雷家书》。
《泉.最美——父亲心中的胡海泉》
胡世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泉·最美》,则是由胡海泉的父亲胡世宗所著,他从一个父亲的角度,用最质朴的笔触,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最为真实而清晰的海泉。
胡世宗从儿子的少年时代开始回忆,讲述了海泉独特的成长轨迹。究竟,一个普通的喜爱文学创作的孩子是怎样成长为著名创作歌手的?他经历过怎样的困境?他面临过怎样的抉择?他如何步出泥泞,走向成功,成为数十万“北漂”青年中的佼佼者?
在这个从平凡到卓越的跨越过程中,父亲是助推者,是旁观者,还是反思者?《泉·最美》是一位青年流行音乐人的成长传记,又是记述家长如何启蒙、引导孩子追逐梦想,走向成功的教科书。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教益。
《泉·最美》还精选了海泉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瞬间,以图片的形式和读者一起解读海泉一路走来的精彩故事。
《祖父在父亲心中》
方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祖父在父亲心中》收入作品:《一波三折》《祖父在父亲心中》《冬日苍茫》《落日》《桃花灿烂》《行云流水》
方方是创作力最强的当代作家之一,也是中篇小说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方方的小说贴近社会现实,描写从平民百姓到知识分子的生活故事,不回避痛苦,不夸张幸福,每一篇都直指人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
方方在小说中对现实的深切
这句话出现在《我亲爱的甜橙树》一书的结尾,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引发读者的无尽思索。而且,这一声饱含作者40多年漂泊生活的感悟,继续萦绕在续集《让我们温暖太阳》中。
11岁的泽泽因家境贫寒被送到了富有的当医生的养父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新的家庭却依然没有带给泽泽他所渴求的东西:温柔和理解。于是,富于想象的孩子创造了两个能带给他爱并消除孤独感的人物:蛤蟆亚当和演员莫里斯。蛤蟆亚当是“为了鼓励泽泽勇敢”而住进了泽泽心里的,似乎是小孩子的一种内在心灵的“自我提醒”,在泽泽的许多“冒险故事”中,蛤蟆亚当一直陪伴左右。而演员莫里斯则是这个缺乏父爱的孩子为了获得想象中的父爱而创造出来的,泽泽与莫里斯的交往与对话,可以说是天下孩子对父亲的交往与对话。而随着泽泽慢慢长大,他想象中的亚当和莫里斯也都接连地离他而去。当许多年过去,长大后的泽泽突然见到了现实世界里的年老的莫里斯,然而曾经与童年的泽泽相约“就算你会老,会长出胡子,可每次我来或者离开的时候,你都应该亲吻我啊。”的莫里斯,只留下一个礼节性的握手就离开了。泽泽走在小雨中,开始思念童年幻想中的亚当和莫里斯……与《我亲爱的甜橙树》一样,这依然是一本能让读者感动落泪的好书,也会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共鸣。
《永远的菲利普》
克里斯托旺泰扎著,马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永远的菲利普》——一部巴西当代畅销杰作,都柏林文学奖决选作品,感动全球无数读者,讲述世间最艰难、最伟大的爱。
《永远的菲利普》这本书关于一个年轻的父亲和他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儿子,关于生命中的脆弱与失败,自私与羞耻,以及更多悲欣交集的时刻。比起疯狂的痛苦与爱意,他更喜欢诙谐的柔情蜜意。他为儿子取了一个骑士般的名字,菲利普。菲利普的发育十分缓慢,也无法理解时间,像是被永远地留在了童年。然而在他的描述中,这种状态竟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诗意……对作者来说,这本书是相当私密的文本,因为作者本人的儿子即是唐氏综合征患者,这个话题他搁置了二十多年才终于提笔涉及。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在巴西引起热烈的反响和回应。
菲利普,好名字,既简洁又锐利,如同骑士在地平线上的身影,轮廓清晰,透着一份不彰自显的威严。
年轻的父亲一边幻想着骑士,一边不停念着这个名字,几乎要大声喊出来。
他想试试这名字叫多了是否就不好听了,它是否会在回声中失去威严——
菲利普,菲利普,菲利普,菲利普。
不,并没有变化,骑士依旧在地平线,坚定地坐在马上,右手挥舞着长矛。
他的菲利普,他的长不大的彼得潘,活在一个永远重复的梦里。
在笑声中倒下,在笑声中死去,在笑声中重生。
而骑士永远在地平线。
《永恒的父亲》
科西尼著,杨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首在生活细节中流淌的史诗
小说主人公苏菲九岁那年,她的犹太人爸爸因心脏病而早逝,葬在尼斯的一座公墓中。对于一个九岁的孩子来说,她其实并不明白什么是死,更不知道作为犹太人的后代,她先脸地承载着些什么。是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重构了这一切对于苏菲的意义。父亲的早逝在她心中深深地埋下了一颗情感的种子,她开始找寻那个逝去的影子………
当人们无法忘记热爱的人,拒绝安葬他们时,人们如何生活?马克斯,尼斯公墓的守园人,痴痴地等待哈娜归来。哈娜是他幼时的玩伴,被抓去集中营后一去不复返。苏菲十岁丧父,每年也到这座公墓来上坟。这两种命运不期而遇。小说是如此的引人入胜,以至于读者翻完最后一页仍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之感。
——《北部之声》
上期的幸运读者是ID为天天天蓝的读者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