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吸收不良综合征治疗专科医院 >> 手术后吸收不良综合征诊断 >> 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新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新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由于IBS发病机制的多因素性、复杂性,导致其难以治愈、症状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患者频繁就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心身健康。对于IBS发病机制的阐明及有效治疗途径的选择依然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年美国消化疾病周(DDW)会议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对于IBS从基础到临床的研究新进展进行了探讨,现综述如下。

IBS流行病学

IBS全球发病率为9.8%~12.8%,其中女性14.0%,男性8.9%,女性更易发生IBS。Palsson等研究显示IBS患者中便秘型(IBS-C)为主要亚型,占37.4%,其次是混合型(IBS-M,29.7%),腹泻型(IBS-D,14.3%)和未定型(IBS-U,18.7%)。IBS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60岁,年幼和年老人群发病率相对较低。

IBS发病机制

1、精神心理与中枢神经异常

IBS是一种心身疾病,常伴焦虑、抑郁、神经质、躯体化障碍、疲劳及睡眠障碍等。Sayuk等研究显示受虐待经历(如身体的、情感的和性的等)在IBS患者中更常见,且与更严重的IBS症状和更差的生活质量相关,机制可能部分是由伴随的焦虑抑郁所介导。Jakobsson等也发现疲劳(如认知的、身体的和心理的)在IBS中更普遍,尤其是在具有严重IBS症状和焦虑、抑郁的患者。进一步说明精神心理异常在IBS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其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是加重或诱发严重IBS症状的重要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异常是IBS脑肠异常互动的基础,同时在疼痛产生、情感处理及情绪调节等方面至关重要。Labus等证实IBS患者存在脑结构异常,如杏仁核、前部扣带回、胼胝下回、岛回前部、眶额回、眶沟、中央前沟等区域纤维联系增多,女性患者更明显,且与内脏高敏感性相关,提示IBS异常的脑肠互动与改变的白质纤维束结构相关。此外,Sayuk等报告IBS患者对结直肠扩张呈现独特的脑活化模式,如岛回、中间扣带回、尾状核等区域活化异常增强。Hong等通过静息态脑功能成像显示IBS患者岛叶前部、额叶前部/眶额回皮质呈现性别特异性的脑功能性联系改变,提示脑功能异常在IB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与内脏感觉及情感情绪调节等相关的区域。

2、炎症与感染

研究显示,3%~36%的肠道感染导致感染痊愈后持续的IBS症状,即感染后IBS。感染和炎症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IBS患者肠道黏膜呈低度免疫激活状态,如黏膜肥大细胞数目增多、活化增强,T淋巴细胞亚型分化及促炎/抑炎因子比例失衡等。Moloney等研究发现IBS患者肠黏膜活检组织高表达趋化因子CXCR3-A和CXCR3-B,正常人则无CXCR3表达,其配体CXCL10、CXCL11在IBS患者血浆中的表达也明显高于正常人,而CXCR3高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提示异常的T细胞活化参与IBS的发生发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肠道的分化成熟分为M1(CD11c-CD+)和M2(CD11c-CD+CX3CR1+)2个阶段,Schmulson等研究发现,与正常人比较,IBS患者Ml细胞降低,表明单核/巨噬细胞在成熟的初始阶段发展较快;但与正常人相比,LPS剌激并没能增加IBS中M2细胞CX3CR1表达,提示存在免疫调节功能异常。

3、肠道菌群与代谢异常

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调在IB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







































海口白癜风专科医院
昆明专业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hkw.com/ways/149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