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消化内科在麻醉科的支持配合下,在消化内镜中心顺利完成了首例小肠镜检查,此项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我院内镜诊疗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宋先生今年55岁,大便次数增多、腹泻的情况已持续10余年,严重时每天超过10次,这对他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外院反复检查胃肠镜均未发现腹泻的原因,宋先生为此一直很苦恼。近日,他来到到我院门诊就诊,肠镜示回盲瓣炎,胶囊内镜诊断为小肠多发隆起病变。很快,宋先生入住我院消化内科,经详细地综合评估,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胥明主任建议其行小肠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6月15日,胥明主任为宋先生进行了小肠镜检查。术中,他耐心地循腔插镜进回肠50cm,见回肠弥漫性增生性息肉样改变,靛胭酯染色见腺管样开口、绒毛状结构,息肉处行活检,整个检查过程非常顺利,最终病理明确诊断为小肠淋巴滤泡增生。困扰宋先生多年的腹泻原因也终于水落石出。
小肠是人体中最长的消化管道,成人的小肠全长约5~7米,距口和肛门都很远,小肠管腔长而游离、迂曲,使得内镜进镜和观察均很困难。小肠的特殊解剖结构给疾病的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过去小肠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全消化道钡餐、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核素扫描、选择性动脉造影、B超、CT、MRI、PET等方法,这些检查解决了临床部分问题,但都有其局限性,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无法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胶囊内镜虽然也用于小肠疾病的检查,但存在盲区,且无法取病变组织的进行病理检查,所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小肠镜则克服了胶囊内镜的缺陷,通过经口和经肛侧分别进镜相结合的方式就能使整个小肠得到全面、彻底、无盲区的直视检查,视野广、图像清晰,并可行内镜下活检及相关治疗。
小肠疾病虽然比较少见,但由于其诊断上的困难,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双气囊电子小肠镜的出现,使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观察到全部小肠,极大提高了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解决了更多的临床问题,为更多的病人带来福音。
哪些人需要进行小肠镜检查?
◆消化道出血的病人,经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未能发现病变,临床怀疑有小肠疾病者。
◆克罗恩病的全消化道评估。
◆不完全小肠梗阻。
◆怀疑有小肠器质性病变者,如小肠肿瘤、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腹痛及慢性腹泻等。
◆多发性息肉患者的全消化道评估。
◆小肠造影或胶囊内镜有小肠异常发现者。
◆开展小肠疾病的内镜下治疗:息肉的电切术、小肠出血的注射治疗及异物的取出术(包括滞留的胶囊内镜)等。
胥明
主任医师,消化内科主任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
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系分会胰腺学组委员
上海市第八届消化内镜委员
上海市第八届静脉曲张学者委员
上海市消化内镜ESD青年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内镜ERCP学组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老年学会委员
中华消化心身联盟上海市委员会首届理事
上海市健康教育协会消化与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
浦东新区消化学科带头人
浦东新区医学会内镜专委会委员
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脾胃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同济医院南院消化科执行主任。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魁北克Mcgill大学医学院进修消化内科,年到香港中医院研修。擅长消化系统危重症的诊治,如重症胰腺炎、消化道大出血、胆道休克、重症炎症性肠病等。精通各类内镜操作,熟练掌握ERCP、ESD、EUS、ESVD、PEG、消化道支架置入等内镜下介入治疗。以第一负责人主持浦东新区卫计委课题一项,江西吉安市科委课题一项;江苏省自然基金一项,南京医科大学课题2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发明三等奖,发表SCI论文9篇,中华系列文章5篇,参编专著3本。
撰稿:杭冬云何晓童
原标题:《小肠镜下患者十余年腹泻原因终水落石出》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