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如今,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胃却越来越伤。
只为一时之快,人们变着法儿地“虐待”自己的胃,比如纵酒、吃冷饮、吃得太油腻等。结果呢,或多或少,大家都有一些胃部不适,其中最常见的胃病就是胃炎和胃溃疡。那么,对于已经吃出来的胃病,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
胃乃五脏之本,滋养脏腑元气
《黄帝内经》有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胃主受纳,作为饮食营养消化吸收的第一线,它对于维系整体生命现象的正常运作,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中医判断病人能否康复、康复是快是慢,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病人能不能吃得下饭?
如果胃口不好,人体生成新鲜气血的速度就慢,身体康复就慢;如果水米不进,那人就不行了——“无胃气则死”就是这个意思。
《慎斋遗书》言:“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就是因为胃乃五脏之本,脾胃之气充盈,才能滋养元气。
胃出问题会牵涉很多脏腑。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而气血是人类进行一切生理活动的基础物质,燃料都没了,身体还能好吗?
以女性为例,脾胃出问题,直接影响女性一生的4个关键时期(经、孕、产、乳):
经——血海空虚,月经稀少或闭经;孕——无以养胎,导致胎动不安、胎萎不长、妊娠水肿、堕胎小产等;产——难产、恶露不绝、产后发热;乳——乳汁不足。
此外,还会导致各种妇科疾病、影响睡眠(胃不和则寝不安)、影响颜值(面色无华)等。
所以,有些姐妹动辄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去医院又查不出个所以然来,建议从胃这个五脏之本查起,看看病根儿是不是在那里?
二
最强“养胃方”,92岁肠胃科老专家推荐
1
玫瑰花茶
《本草纲目拾遗》说:玫瑰花“和血行血,理气。治风痹、噤口痢、乳痈、肿毒初起、肝胃气痛”。
《食物本草》称:玫瑰花“主利肺脾,益肝胆,辟邪恶之气,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
所以,用玫瑰花泡水代茶饮,可改善胃脘积寒、顺行血气、养胃止痛。
2
橙子蜂蜜饮
主要原料:橙子1只,蜂蜜50克。
具体做法:将橙子用水浸泡去酸味,然后带皮切成4瓣。橙子、蜂蜜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20至25分钟,捞出橙子,留汁即成。代茶饮。
3
金橘猪肚汤
主要原料:金橘根30克,鲜猪肚1个
具体做法:金橘根洗净切碎,鲜猪肚洗净切碎,二者同时放沙锅内,加清水毫升煲汤,煲至毫升左右,调味,饮汤食猪肚。
4
参芪猪肚汤
主要原料:猪肚1具、黄芪g,党参g。
具体做法:将黄芪、党参洗净切片,猪肚洗净。参芪以纱布包好放入猪肚中,麻线扎紧,加文火炖煮,熟后去掉葯包即可。趁热食肚饮汤,分作4~6次食完,每日吃2次,连吃1周。
三
养胃必艾灸
胃病患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常年服用胃药。殊不知,“是药三分毒”,药物或多或少都带有毒性,而且有些药物本身就会直接或间接地损伤胃黏膜,等于“一边补水一边漏水”。
民间素来强调“胃病靠养不靠治”,所以,对付胃病,千万别把希望寄托在西医西药上,慢慢调养才是根本出路。
胃病一般以虚寒证居多,治疗宜温通调补。那么,怎么判断脾胃是否虚寒呢?平时胃脘冷痛、腹部胀满、喜温喜按、劳累及食冷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特别容易腹泻不止、胃口不好、口淡不想喝水,多为脾胃虚寒之人。
而艾灸的特长就在于温通调补,最适合虚寒之症,故而,养胃必艾灸!
四
艾灸3穴,堪比胃药
所谓虚寒之证,一是虚,二是寒,就是胃气虚和胃阳虚,有3个穴位是治疗虚寒类胃病必用的:梁门、中脘、足三里。
1
梁门穴
“梁”通“粱”(即粮食),“门”指门户,相当于饮食出入胃腑之门户。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降为顺。而梁门穴作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就具有消食开胃、行气通腑之功,其功效可概括为3点:调中气,和肠胃,化积滞。
现代人的胃病8成都是吃出来的,饮食过度,加重胃的负担,使水谷不能消磨、通降受阻,就会引起腹胀、不欲饮食,甚至恶心呕吐、口中异味等症状。艾灸梁门穴就可以帮助消食开胃。
如果中焦被湿邪阻滞,可以艾灸梁门穴和承满穴,它们是一组对穴,合用就是调节中焦水湿的要穴。
2
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人体脏腑的正中,也是中焦的正中。“腑会中脘”,中脘穴就如同城市的交通枢纽,是六腑(胃、大肠,小肠、胆、三焦、膀胱)的“闸口”。
由于中脘穴刚好位于人体脏腑的正中,故而它是“兵家”(正邪二气)必争之地。从西医角度来讲,它可以和胃、十二指肠、脾脏、胰脏、肝脏等重要器官挂钩,当然,联系最大的还是脾胃。
中脘穴是胃经募穴,在临床上,募穴多用于治疗六腑病症,如胃病多取中脘穴,大肠病多取天枢穴,膀胱病多取中极穴等。
艾灸大师王正龙曾经说过,根据他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治疗常年喝冷饮造成的胃寒,只有重灸中脘穴才能完全治愈。其他方法,比如香砂养胃丸、荜拔良姜散、附子理中丸等,都只能治疗较轻的胃寒疾病,对于非常严重的胃寒,只能治愈一半。而重灸中脘穴可以非常快捷、非常彻底地治愈,只是艾灸的时间要长一些,以便于把气引到整个中焦(脾胃肝胆)。
3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三里”指理上、理中、理下。
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黄帝内经》中说:“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这里所说的“下陵三里”就是足三里穴,意思就是,按摩足三里穴,可以治六腑之上的所有疾病。
如果改按摩为艾灸,则功效愈甚,可主治一切胃病,特别针对急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胃痉挛,食欲不振,以及急慢性肠炎,消化系统疾病,便秘,四肢倦怠,麻痹或神经痛等症都有疗效。
同时,由于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能调和气血,具有补虚强壮的功能。所以,人体从头到脚的很多疾病,都可以借助足三里穴得到治愈。
注:如果实在忙碌,没有时间艾灸,可以使用铂艾液体灸,涂抹于穴位,以手按揉,即可入经开穴;如果搭配艾灸使用,则效果更好,灸前抹一抹,效果翻一番!
详细穴位查询
推荐阅读文章:
1、孩子身上这条线,决定身高!春季灸得好,多长5厘米!
2、它,是你成为丑女人和懒女人的“元凶”
3、毁膝、毁腰、毁全身,这10个动作最伤筋骨,你却天天做!
4、春天别只顾着疏肝,它才是最需畅通的经络。它堵,全年受苦;它通,全年轻松!
5、央视独家剖析:1.6亿国人遭受“高血脂危机”,彻底灸除,只需4穴!
6、晚睡+晚起=双杀阳气!熬夜过后,最佳的补救方法只有艾灸!
7、艾灸后反而怕冷、闭经,上火?真不是艾灸的错,而是灸错惹的祸
8、宫颈糜烂不是病,但不代表你的子宫不需要艾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