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类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固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医学一般统称泄泻。泄泻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症、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泄泻的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久病脏腑虚弱等,主要病机是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成功真实案例之一
陈女士,45岁,江苏南京秦淮区人。泄泻已长达五年之久,每日黎明前肠鸣腹泻4—5次,排泄物完谷不化,腹部隐隐作痛,每日食少倦怠,腰腿废软。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起居,精神状态十分不好,一度恍惚,五年期间医院治疗,但都以治疗效果不佳或短暂好转又复发告终。这个病对陈女士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出门就要考虑沿途有没有厕所,就怕万一,几度崩溃,但她始终没放弃过治疗。后来多方打听找到金陵名中医汤郁毕先生,初次见到汤医生,陈女士告诉汤医生,自己平日腹凉肢冷以及同时伴有其它种种不适症状。汤医生观其体质消瘦,面色无华,舌淡苔白,把脉发现脉沉细。汤医生认为,陈女士的情况是中医所讲的脾胃虚寒,肾阳虚。当予补脾胃,温中助阳涩肠之法治之,后仅服中药复方水药一疗程后痊愈。数月后陈女士再次来到汤医生的诊室,高兴的告诉汤医生自己好了之后再没复发,感谢汤医生,感谢神奇的国学中医。
泄泻病因病机及急慢之分
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这些病因均导致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成泄泻。中医中泄泻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1、急性泄泻
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暑湿热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滞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及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生泄泻。
2、慢性泄泻
因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或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泄泻的中医辩证施治
寒湿泄泻
主证: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
方中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除湿,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紫苏、白芷解表散寒,桔梗宣肺以化湿。若表邪偏重,寒热身痛,可加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若湿邪偏重,或寒湿在里,腹胀肠鸣,小便不利,苔白厚腻,可用胃苓汤健脾燥湿,化气利湿;若寒重于湿,腹胀冷痛者,可用理中丸加味。
湿热泄泻
主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肠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该方是治疗湿热泄泻的常用方剂。方中葛根解肌清热,煨用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甘草甘缓和中。若热偏重,可加金银花、马齿苋以增清热解毒之力;若湿偏重,症见胸脘满闷,口不渴,苔微黄厚腻者,可加薏苡仁、厚朴、茯苓、泽泻、车前仁以增清热利湿之力;夹食者可加神曲、山楂、麦芽;如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可加金银花、连翘、薄荷;如在夏暑期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等,为暑湿侵袭,表里同病,可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以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伤食泄泻
主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
方中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祛湿,连翘清热散结。若食滞较重,脘腹胀满,泻而不畅者,可因势利导,据通因通用的原则,可加大黄、枳实、槟榔,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使邪有出路,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
脾虚泄泻
主证: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症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大便腥秽者,可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症见短气肛坠,时时欲便,解时快利,甚则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减当归,并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肾虚泄泻
主证: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
方中补骨脂温阳补肾,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五味子收涩止泻。可加附子、炮姜,或合金匮肾气丸温补脾肾。若年老体弱,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升阳健脾,亦可合桃花汤固涩止泻。
肝郁泄泻
主证: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调中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
方中白芍养血柔肝,白术健脾补虚,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若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可加柴胡、枳壳、香附;若脾虚明显,神疲食少者,加黄芪、党参、扁豆;若久泻不止,可加酸收之晶,如乌梅、五倍子、石榴皮等。
温馨提示:以上涉及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方可服用。
泄泻的预防与调摄
1、患者喜暖恶寒,卧室应温暖向阳,通风良好。多加衣被,必要时以热水袋保暖。因常五更登厕,必须注意防寒,以免受凉。
2、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以识别顺证和逆证。若腹泻突止,而其他症状不见好转,或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深长,神志恍惚,眼窝下陷,皮肤干燥,少尿或无尿等,是病情恶化的表现,应通知急诊医生予以处理。
3、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力,适当鼓励其起床活动,进行锻炼。冬天多晒太阳,以使阳气振奋,驱除寒邪。
4、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为原则。多选用补中益气之食品,如胡桃、山药、狗肉、动物肾脏等,并可加胡椒、姜等调味品,既可增加食欲,又能除湿寒。
食疗方
参芪山药汤:高丽参10克,黄芪30克,怀山药20克,生姜15克,一同煮汤。
栗子芪苓煲粥:栗子肉50克,黄芪30克,茯苓15克,生姜15克,大米克,同煮,加油盐调味食用。
荔枝怀山莲子粥:干荔枝肉50克,怀山药15克,莲子10克,高丽参10克,生姜10克,大米克,共煮粥食用。
参杜白果苡米水:白果仁10克,高丽参10克,杜仲15克,生苡米60克,加水适量煮烂,加红糖调味服用。
白果蒸鸡蛋:将鸡蛋1只开1小孔,放入白果仁5克,用纸贴封小孔,放碟中隔水蒸熟,内服鸡蛋。每日1次,连服数次。治小儿虚寒腹泻。
汤医生告诉大家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以排便次数增加和粪便有量与质的改变为特点,其病因较多。要注意调畅情志,保持乐观心志,谨防风寒湿邪侵袭,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多食一些对消化吸收有帮助的食物,避免进食生冷不洁及忌食难消化或清肠润滑食物。发现症状及时就诊应找到病因,对症治疗。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