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药及其合理应用
一、血液的重要性
1.血液的作用
(1)运输
(2)内环境平衡
(3)调节机能
(4)防御
2.失血对于人体的影响
(1)失血10%:可自我调节,能快速恢复
(2)失血20%:脉搏加快,血压下降。若代偿后不足以满足血容量和血压的要求,会影响生命活动。
(3)失血30%:可能危及生命,尤其是短时间失血超过30%。
(4)失血50%:慢性失血达50%,会危及生命。
二、止血药相关概念
1.止血药(Hemostatic,coagulantdrugs):又叫促凝血药,是指能加速血液凝固、抑制纤溶过程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出血停止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或出血性疾病。
2.出血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数出血应先采用压迫、缝合、结扎或电凝等措施进行止血,无效时可考虑给予止血药。
3.出血性疾病是指各种原因使患者止血、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机制发生异常而引发的一组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疾病。狭义的出血性疾病,是指具有出血性倾向的疾病。根据发病环节,分以下几类:
(1)血管因素所致出血性疾病
(2)血小板因素所致出血性疾病
(3)凝血因子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
(4)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出血性疾病
(5)循环抗凝物质所致出血性疾病:大多为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如抗凝血因子VIII、IX、XI、V、XIII等;肝素样抗凝物质,见于肝病、SLE等;狼疮抗凝物质,见于SLE。
(6)复合性因素所致出血性疾病如DIC,严重肝病等。
4.应用人群
三、凝血过程和纤溶过程
1.止血过程
(1)血管收缩血流减慢,血小板粘附才易实现。
(2)血小板激活后又释放促进血管收缩的血栓素(TXA2)等;凝血因子激活需要活化血小板提供的磷脂表面。
(3)血小板表面吸附多种凝血因子,加速血液凝固过程并使凝血限于局部。
2.凝血过程和纤溶过程
正常循环血液中始终存在着凝血和抗凝血,纤溶和抗纤溶两个对立、统一的机制,两者保持动态平衡,共同维持血液的流动性。
凝血过程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1)在血管或组织损伤后,经过一系列凝血因子的递变而形成因子Xa。
(2)在Xa与Ca2、因子V和血小板磷脂的作用下,使凝血酶原(因子II)变成凝血酶(IIa)。
(3)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因子I)变成纤维蛋白(Ia),产生凝血块止血。
(4)纤溶过程: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酶作用下,成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而使纤维蛋白(凝血块)溶解。
(1)
3.内源性止血与外源性止血
(1)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Ⅻ活化而启动。当血管受损,内膜下胶原纤维暴露时,可激活Ⅻ为Ⅻa,进而激活Ⅺ为Ⅺa.Ⅺa在Ca2存在时激活Ⅸa,Ⅸa再与激活的Ⅷa、PF3、Ca2形成复合物进一步激活X.上述过程参与凝血的因子均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浆中,故取名为内源性凝血途径。由于因子Ⅷa的存在,可使Ⅸa激活Ⅹ的速度加快20万倍,故因子Ⅷ缺乏使内源性凝血途径障碍,轻微的损伤可致出血不止,临床上称甲型血友病。
(2)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损伤组织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液接触而启动。当组织损伤血管破裂时,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浆中的Ca2、Ⅶ共同形成复合物进而激活因子Ⅹ。因启动该过程的因子Ⅲ来自血管外的组织,故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
四、止血药的分类
1.作用于凝血过程的药:维生素K、凝血酶原复合物、冻干人凝血因子Ⅷ、人纤维蛋白原、凝血酶、血凝酶(立止血)等。
2.作用于纤溶过程的药: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抑肽酶等。
3.作用于血管的药:安络血(安特诺新)、垂体加压素等。
4.影响血小板生成的药:酚磺乙胺(止血敏)、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
5.其他类:鱼精蛋白、云南白药等。
五、止血药的作用机制
1.临床常用止血药物
维生素K、凝血因子制剂、凝血酶、血凝酶、氨甲环酸、氨基己酸、氨甲苯酸、酚磺乙胺、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安络血、垂体后叶素、去氨加压素。
2.维生素K
维生素K分为二大类,一类是脂溶性维生素,即从绿色植物中提取的维生素K1和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合成的维生素K2。另一类是水溶性的维生素,由人工合成即维生素K3和K4。最重要的是维生素K1和K2。脂溶性维生素K吸收需要胆汁协助,水溶性维生素K吸收不需要胆汁。临床常用制剂为维生素K1、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维生素K是γ-羧化酶的辅酶,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生物合成。这些凝血因子前体蛋白分子氨基末端有9~13个谷氨酸残基,它们必须在羧化酶作用下形成γ-羧基谷氨酸,这样才能在凝血过程中与Ca2结合并与血小板磷脂结合,使血液凝固正常进行。VitaminK1应用:VitK1缺乏症、低凝血因子II血症及口服抗凝药过量;新生儿出血症;胆绞痛;大剂量用于杀鼠药“二苯茚酮钠”的中毒解救。用法:止血时ivgtt:10-50mg,必要时4小时重复;鼠药解救时ivgtt:5mg/kg体重,重复2-3次,每次间隔8-12h。
3.凝血因子制剂
从人体或动物血中提取分离,或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补充体内凝血因子不足引起的出血或局部止血。
凝血酶原复合物:是由健康人新鲜血浆分离而得,含有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及少量其他血浆蛋白的混合制剂。主要用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Ⅸ缺乏的乙型血友病,肝脏疾病,香豆素类抗凝药过量及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缺乏所致的出血。
人凝血因子Ⅷ:来源于健康人血浆,经过TNBP和Tween80混合物(SD)处理以及℃30分钟加热处理两步病毒灭活。对缺乏人凝血因子Ⅷ所致的凝血机能障碍具有纠正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甲型血友病和获得性凝血因子Ⅷ缺乏而致的出血症状及这类病人的手术出血治疗。
4.凝血酶
直接作用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纤维蛋白,发挥止血作用。是从猪、牛血提取精制而成的无菌冻干粉,同人血中的凝血酶具有相同作用,局部止血速度快。用于毛细血管、小血管及实质性脏器局部止血以及凝血机能障碍出血的局部止血。用法:消化道止血:用温开水溶解成10-U/ml溶液口服
5.蛇毒“类凝血酶”(血凝酶)
蛇毒中含有多种蛋白水解酶,根据酶的活性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丝氨酸蛋白酶和含金属的蛋白酶,后者底物较广,而丝氨酸蛋白酶底物则专一性较强,只作用于特定的肽键。蛇毒类凝血酶(SVTLE)是一种具有精氨酸酯酶和酰氨酶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可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其结构和功能与人类凝血酶相似,故称“类血凝酶”(Thrombinlikeenzyme,TLE),简称血凝酶。用量用法:急性出血时,可静注,2KU/次(KU:克氏单位,1KU=mg蛇凝血素酶),5-10分钟生效,持续24小时。非急性出血或预防出血时,可肌内或皮下注射,1-2KU/次,20-30分钟生效,持续48小时,用药次视情况而定,1日总量不超过8KU。
6.氨甲环酸
竞争性阻断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结合,起抗纤溶作用。同类药物还有氨甲苯酸、氨基己酸。作用强度为氨甲环酸(抗纤维蛋白溶解作用是氨甲苯酸的3倍)氨甲苯酸(4~5)氨基己酸。主要用于急性或慢性、局限性或全身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的各种出血。用法:po,一次1-1.5g,一日2-4次;ivgtt,一次0.25-0.5g,一日0.75-2g。
7.酚磺乙胺(止血敏)
作用机制:增加血小板数目,加强黏附性和聚集性;促进凝血活性物质释放;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抵抗力。适应症:作用迅速,但较弱。用于预防给药和轻度出血。用法:ivgtt,每日4-8g,分2次。
8.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
作用机制:促进血小板释放活性物质,增强血小板的聚集性和粘附性,缩短凝血时间;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适应症:对消化道出血、眼鼻出血、外科出血等有一定疗效,但对血小板少和其他凝血因子少引起的出血效果疗效不佳。用法:ivgtt,mg-mg。
9.卡巴克洛/卡洛柳钠(安络血或肾上腺色腙)
是肾上腺素的氧化产物肾上腺色素的缩氨脲水杨酸钠盐。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稳定血管及其周围组织中的酸性粘多糖;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受损毛细血管端的回缩作用,使血块不易从管壁脱落,从而缩短止血时间。但安络血不影响凝血过程。用于鼻出血、牙龈出血、胃肠出血、血尿、痔疮等。5~10mgbid/tidim.严重出血10~20mgq2~4him.出血缓解后改为口服2.5~5mgtidpo。卡络磺钠(新安络血)是卡巴克络(安络血)的磺酸钠盐,为肾上腺素的氧化衍生物,因其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促进受损毛细血管端回缩而止血。它克服了卡巴克络溶解度小需水杨酸助溶的副作用,可肌注、静注、静滴给药,主要用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鼻出血、视网膜出血、慢性肺出血、咯血等。因同时具有肾上腺素的其它部分药理作用,心脑血管病者(高血压、冠心病、心梗、脑梗史)应慎用。
10.垂体后叶素
垂体后叶素主要含有缩宫素和加压素。
作用机制:垂体后叶素对平滑肌有强烈收缩作用,尤以对血管及子宫之肌层作用更强,对于肠道及膀胱亦能增加张力而使其收缩。由于剂量不同,可引起子宫节律收缩至强直收缩。适应症:作用于血管的这类药物,会引起血压的改变,在止血的应用中应非常谨慎。主要用于产后出血、产后子宫复旧不良、肺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尿崩症等。用法:5-10U加入GS40mliv,再用10-20U加入GSmlivgtt(10-20滴每分钟)维持72小时。必要时可加入硝酸甘油5-10mg。
11.去氨加压素
是人工合成的天然激素加压素的衍生物,但是血管收缩活性大为降低。作用机制:使血浆中凝血因子VIII的活力增加2-4倍;也使VonWillebrand因子抗原(VWF:Ag)的含量增加;同时释放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t-PA)。适应症:对某些疾病如肝硬化、尿毒症、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有效;对轻度的甲型血友病患者及血管血友病有效;对于血小板减少而致的出血,本药无效。副作用:尿量减少、水、钠潴留,偶见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头痛、恶心。
12.其他临床用于止血的药物
(1)去甲肾上腺素
兴奋α受体,使冠状动脉外的全身血管强烈收缩,常于局部用药,如胃溃疡出血局部用药,通过血管收缩发挥止血作用。用法:16mg溶于ml冰冻NS,50ml/次,每2-4h口服一次;或ml滴入胃管内,若30min后出血不止可重复1-3次。
(2)生长抑素(施他林)
与胃肠道及胰腺组织不同部位受体结合,选择性减少内脏血流量。用于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是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开始先静滴μg(3-5min内),继以μg/h静滴,止血后应连续给药48-72h。胰、胆、肠瘘μg/h静滴,直至瘘管闭合,闭合后继用1-3d。急性胰腺炎:μg/h,连续72-h;预防胰腺手术并发症连续用5d;对行ERCP检查者应于术前2-3h就开始使用本品。
(3)奥曲肽(善宁、善得定)
用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本品为合成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类似物,对多种内分泌器官有抑制作用,抑制胃泌素、胰泌素等胃肠道激素的病理性分泌过多,从而减少胃酸、胃蛋白酶、胰酶,减少胃肠蠕动,促进创面愈合;本品能选择性地直接作用于内脏血管平滑肌,使其血管收缩,从而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用于上消化道出血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首次0.1mgiv.随后25ug/h持续静滴24~48h。
13.氨基乙酸
应用:纤溶亢进引起的出血;肝硬化出血、肺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咯血、ITP、白血病等出血;DIC晚期出现继发性纤溶亢进。药理: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能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用法:4-6g静滴,15-30min滴完;每小时1g维持,一日不超过20g,可连用3-4日。
14.氨甲苯酸(止血芳酸)
适应症:适用于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亢进所致出血,如肺、肝、胰、列腺、甲状腺、肾上腺等手术时的异常出血,妇产科和产后出血以及肺结核咯血或痰中带血、血尿、前列腺肥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对般慢性渗血效果较显著,但对癌症出血以及创伤出血无止血作用。此外,尚可用于链激酶或尿激酶过量引起的出血。用量用法:口服:每次0.25~0.5g,1日3次,每日最大剂量2g。小儿>5岁:每次0.1~0.125g,每日2~3次。静注:每次0.1~0.3g,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20ml稀释后缓慢注射,1日最大用量0.6g。新生儿每次0.02~0.03g;小儿>5岁:每次0.05~0.1g
15.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VIIa
适应症:适用于下列患者出血的治疗,以及预防在外科手术中或有创操作中的出血:凝血因子VIII或IX的抑制物5BU的先天性血友病;预计对注射凝血因子VIII或凝血因子IX具有高记忆应答的先天性血友病;获得性血友病;先天性因子VII缺乏症;具有GPIIb-IIIa和/或HLA抗体和既往或现在对血小板输注无效或效果不佳的血小板无力症患者。用法用量:伴有抑制物的血友病A或B或获得性血友病:出血后尽早静脉推注90ug/kg.初次注射后可能需再次注射.疗程和注射的间隔将随出血的严重性、所进行的有创操作或外科手术而不同.最初间隔2-3小时,如需继续治疗,一旦达到有效的止血效果,可增至每隔4、6、8或12小时给药.有创操作/外科手术:在治疗前立即给予90ug/kg.2小时后重复此剂量,随后根据所进行的有创操作和患者的临床状态,在前24-48小时内间隔2-3小时给药.在大手术中,应间隔2-4小时按该剂量给药,连续6-7天.在接下来的2周中,用药间隔可增至6-8小时.进行大手术的患者可给药到2-3周,直至痊愈.
16.抑肽酶20万U/10ml
本品是广谱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纤溶酶及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用于防治各种纤维蛋白过度溶解引起的出血和各型胰腺炎。适用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早期2万U/kg/d分2次溶于GS中ivgtt。
17.冻干人纤维蛋白原
应用: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缺少症;获得性减少症:包括严重肝脏损伤,肝硬化,DIC,产后大出血等药理: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经凝血酶酶解变成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稳定因子作用下,形成坚实纤维蛋白,发挥止血作用。用法:1-2g,ivgtt。
18.凝血酶原复合物
应用:1.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如乙型血友病、严重肝病、DIC;2.逆转抗凝剂诱导的出血;3.已产生凝血因子VIII抑制性抗体的甲型血友病;4.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的新生儿、口服光谱抗生素者,在严重出血或术前准备中给药;5.敌鼠钠盐中毒。药理:含凝血因子II、VII、IX、X及少量血浆蛋白;IX参与内源性凝血系统;VII参与外源性凝血过程;用法:ivgtt,1U=1ml新鲜血浆;乙型血友病用法:因子IX剂量(U)=体重(kg)X需要提高的因子IX血浆浓度(%)X1U/kg。
19.新鲜冰冻血浆(FFP)
FFP的输注指征为血浆中凝血因子不足(1)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紧急拮抗;(2)在没有单一的凝血因子成分可提供的情况下用于纠正已知的凝血因子缺乏;(3)纠正伴有APTT和PT延长时(>1.5倍的对照值)创面广泛渗血;(4)急性大出血并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患者自身血容量)。输注FFP的要求是必须给予足够的剂量,通常为10~15ml/kg,以达到凝血因子至少为血浆浓度正常值的30%。FFP不应单纯用于补充血容量或提高白蛋白。
20.冷沉淀
血浆冷沉淀保存有较多的纤维蛋白原。出血患者输注冷沉淀之前应该检查纤维蛋白原浓度,如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1.5g/L不必输注冷沉淀。输注冷沉淀指征:(1)有大量渗血,纤维蛋白原浓度低于0.8~1.0g/L者;(2)用于纠正大量输血发生广泛渗血的患者,又不能及时检测纤维蛋白原浓度者;(3)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的患者。
六、止血药的临床应用
1.止血药的不良反应
(1)血液和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可导致血栓,引发中风危险,尤见于抗纤溶药和酶制剂;多数药物注射过快,可能出现血压突降、心动过缓等症状;维生素K类药可致高胆红素血症和溶血性贫血;大剂量氨基己酸可致出血时间延长。
(2)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氨甲环酸可致视力模糊、头痛、头晕、疲乏等症状。
(3)胃肠道系统不良反应:如抗纤溶药可引起腹泻、恶心和呕吐等反应。
(4)肝脏不良反应:严重肝病患者大量使用维生素K3可进一步损害肝脏。
(5)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氨基己酸可阻塞尿道,引起尿道出血。故慎用于尿道手术后出血患者。
(6)过敏反应:皮疹、水肿,严重者可有休克。多见于血凝酶和凝血因子制剂。
2.有关抑肽酶不良反应举例
抑肽酶注射剂说明书中已经标明的严重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性休克、心肌缺血、血栓形成、心力衰竭、肾功能异常、急性肾衰竭等。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关于抑肽酶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寒战、恶心、呕吐等。(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七期,4年)
7年11月,美国、加拿大、德国、西班牙相继暂停了抑肽酶注射液(aprotinininjection,拜耳公司产品商品名:Trasylol)的上市销售。原由是加拿大渥太华健康研究所的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研究临床试验(BART)显示使用抑肽酶可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3.止血药的合理应用
药物只能作用于止血过程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因此针对性要强。应结合病因及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药物,合理应用才能达到止血目的,否则不仅浪费药物,有时反而加重出血及产生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对出血性疾病的治疗首先要明确病因。对获得性出血应针对病因,如治疗肝病,解除胆管梗阻等。对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所引起的出血,补充有关凝血因子是治疗的关键。应有针对性地使用VitK、人血浆冷沉淀或纤维蛋白原。
4.临床常用止血药适应症
药物名称
临床应用
维生素K1
主要用于不同原因引起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
蛇毒类血凝酶
可治疗和防止多种原因引起的出血,主要用于围手术期止血
凝血酶
局部出血或消化道出血
氨甲环酸
用于脏器及腺体在纤溶亢进状态下的出血
安络血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鼻出血、视网膜出血、咯血等
止血敏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毛细血管性出血,如鼻出血、眼底出血
鱼精蛋白
因注射肝素过量而引起的出血,以及自发性出血如咳血
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
消化道出血、眼鼻出血、外科出血
凝血因子制剂
预防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中药止血药分类
1、按止血机制分类:
(1)缩短出凝血时间:荆芥炭、血余炭、茜草炭、艾叶炭、小蓟炭、白茅根等。
(2)缩短凝血时间:生地、丹皮、白芨、仙鹤草、蒲黄、露蜂防等。
(3)缩短出血时间:大蓟、藕节、莲房、槐花、槐角等。
(4)增加红血球、血红蛋白:人参、党参、黄芪、熟地、当归、首乌、茯苓、枸杞、巴戟、鸡血藤、鹿茸、阿胶、元肉等。
(5)升高血小板:熟地、当归、白芍、山芋、紫河草、仙鹤草、藕节、三七等。
(6)收缩子宫药:当归、川芎、山楂、枳壳、枳实、地龙、麝香、合欢花、鸡血藤、蒲黄、红花、远志、益母草、马齿苋、茺蔚子、急性子、五味子、枣仁、吴芋、川牛膝等。
2、按中药作用分类:
(1)清热凉血止血药:生地炭、地榆炭、侧柏叶炭、黄柏、旱莲草、鸡冠花、大小蓟、羊蹄、苎麻根等。
(2)温经止血药:艾叶炭、炮姜炭、鹿角胶、灶心土等。
(3)补血止血药:当归、熟地炭、旱莲草、阿胶珠(阿胶炒蒲黄)等。
(4)升提止血药:人参、黄芪、柴胡炭、升麻等。
(5)固涩止血药:海螵蛸、煅龙骨、煅牡蛎、棕榈炭等。
(6)理气止血药:木香、砂仁、香附等。
(7)祛瘀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炭、元胡、益母草、生蒲黄、或蒲黄炭、花蕊石、降香等。
(8)收敛止血药:白芨、仙鹤草、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
凝血项目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临床意义:
1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
范围:比值为0.82-1.15
临床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临床意义:
1、延长:
(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容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等.
2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四、纤维蛋白原(FIB)
1、正常参考值:2—4g/L。
2、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临床意义:
1.纤维蛋白原减少:(1.5g/l)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也见于蛇毒治疗(如抗栓酶.去纤酶)和溶栓治疗(UK.T-PA)故是它们的监测指标.
2.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
(1)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
(2)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
(3)其它: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轻度增高
五、凝血酶时间测定(TT)
1、正常参考值:16-18s被检血浆凝血酶时间比正常对照延长3s以上即为异常。
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六、D二聚体测定
1、正常参考值:0.1-0.5mg/L
2、-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临床意义: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2、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
3、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D-二聚体测定是PE必备的筛查方法;0.5mg/L可除外PE。
4、妇科病人及先兆子痫。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5、肝脏疾病该指标。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6、血管疾病。D-二聚体增高对指导溶栓治疗很有意义。
7、溶血栓治疗的监测。D-二聚体是溶栓药物治疗监控和疗效观察的指标。
七、活化凝血时间(ACT)
是指试管中加入白陶土-脑磷脂混悬液以充分激活因子Ⅻ,并为凝血反应提供丰富的催化表面,以提高本实验的敏感性,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敏感的筛选实验之一。参考区间:(1.77±0.76)min注意事项:1、肝素活化后,以ACT保持在~s为宜.2、在肝素活化中和后ACT应小于s。
白癜风最好医院白癜风有治好的嘛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