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食材品牌名录产品”“全国名特优农产品目录产品”“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这些只是“沂源苹果”的部分荣誉。区域品牌价值.33亿,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前排行榜第30位、全国地理标志苹果类产品第三位,年培育出本土新品种“沂源红”之后,沂源苹果更是叫响了中国大江南北。当然,沂源苹果也面临诸多问题,品种老化、果园老化、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环境相对封闭等现象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沂源县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与农业专业科技研究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出一揽子解决方案,确保“沂源红”更加鲜艳。记者日前来到沂源进行实地了解,采访了十余个村庄、几十位农户,探访一个林果大县在果园里展开的乡村振兴“攻坚战”。△老宋大名宋淑祥,在方圆几个村里,他是伺候果树的能手。果农们都有好多账本,有时候算的是种地的账,比如大家都知道,对技术、农资投入越大,回报也就越高,但往往因为有的年份苹果价格太低,这种精打细算并没有多大意义。尤其是当苹果跌到一两块钱一斤的时候,种苹果的农户就开始考虑砍了(苹果)树,改种桃树了。最近,桃子跌倒了几毛钱,网上就有人发视频,果农砍桃树了。上面这俩账本只能管眼前,远处还有一个大账没算:现在果农们普遍年龄偏大,很多年轻一辈已经在城市安家,家里果园将来谁来接班?沂源苹果将来谁来接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摆在了面前。果树为什么变“赖”了?7月25日,沂源县中庄镇焦家上庄村的果农宋淑祥告诉记者,他种了30多年苹果,基本上沂源苹果所出现的问题,他都遇到过。“我家里有5亩果园,都是苹果,以前担心的那些问题,都开始得到解决了。”宋淑祥担心的都是哪些问题呢?早在今年3月12日,记者来到中庄镇中庄村进行调查了解。专业合作社支部书记刘长会种植苹果已经2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自己有5亩承包地,自从分了地之后,就全部种上了苹果。苹果树生长到8年以后,开始进入持续十几年的盛果期,这个时候的果品质量是最高的,随后开始走下坡路——同样的技术,同样的肥料,苹果的产量开始下降了,就像进入老年一样,果农们称之为“树赖了”(当地果农形容苹果树不好好结果子,像是耍赖皮)。果树变“赖”的情况也发生在东里镇梅家坡村。51岁的梅玉森是该村的会计,平时也负责村里集体果园的管理和维护。梅玉森告诉记者,在一般人眼里,苹果树树龄越大,枝干粗壮,更容易管理。但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苹果树树龄大了之后,管理就变得非常困难。对此,李旭打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苹果树也是靠保养,就像人一样,年轻的时候,吃什么都好消化,但上了年纪,就需要养生了。你看,懂得养生的人,气色看起来就非常好。不懂养生,就特别显年龄。”28岁的李旭是山东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果树研究室副主任。目前,李旭的工作是依托“区域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研究课题”,对果园进行土壤检测,并提出改善的方案。李旭告诉记者,一百年的苹果树照样结果,树龄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果树的管理,果树营养跟不上,苹果的质量就会下降。树龄大的果树在剪枝、施肥方面要随时进行调整,除了科学管理,还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对肥料的使用进行调整。“果树变‘赖’的原因很多,土壤的因素很重要。”刘长会告诉记者,果农们比较青睐的肥料是碳铵,因为便宜,30来块钱就能买一袋,很多农户都会进个一吨两吨的。因为碳铵属于速效肥,见效快,在苹果生长的关键时期能够迅速提供养分。但碳铵的使用也造成了很多问题,用刘长会的话就是,“果树光长了条子,结出的果子锃青。”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同样的品种,价格差距非常大,别人一斤能卖到两块五,这种苹果只能卖到一块五。碳铵的使用往往直接影响了整个区域的生态,甚至会导致村与村之间收购价格发生很大差异,两个不同的村,每斤苹果的收购价格能差四五毛钱。“苹果颜色好看,价格就高。”“长期使用碳铵,就会发生土壤酸化、板结的情况,导致树根吸收养分的能力下降,这也是树变‘赖’的原因之一。”为此,李旭等人提出的土壤改良方案,在刘长会的一亩果园内进行试点,试验结果喜人,不仅个头明显增大,苹果的颜色也比之前漂亮了,甚至甜度也提高了。据了解,普通红富士苹果甜度(通常以蔗糖作为基准物,一般以10%或15%的蔗糖水溶液在20℃时的甜度为1.0,其他糖的甜度则与之相比较得到)在9.6度左右,沂源红的甜度在11-12度,而根据方案来进行种植的沂源红甜度则能达到13-14度。沂源苹果种植的经济账张家坡镇下巨石崖村59岁的果农张立堂告诉记者,年的苹果卖到2块钱一斤,果农损失巨大。好在年苹果价格有所回升,70-80果(直径70-80毫米)的价格到了每斤3.5元。据他介绍,1亩苹果每年要投入有机肥、化肥、农药、果袋等成本,大约超过块钱。“成本块钱,还不包括人工成本。”39岁的张全峰在沂源果农中算是年轻人了,他证实了张立堂的说法。“这两年农药和化肥都很贵,直接导致种苹果不挣钱,年的苹果还赔了钱。如果外出打工,一年也能挣个三五万块钱。”“今年苹果价格高了一些,果农手头宽裕了一点,因此考虑上一些有机肥和微量元素,到了苹果价格低的时候就用不起了。”刘长会表示,这两年,果农们微量元素和有机肥的使用的确逐渐增多,但苹果价格的高低仍然是决定第二年这些高端农资是否投入的重要因素。梅玉森告诉记者,由于最近两年苹果价格低迷,有时每斤只有一块来钱,果农算来算去都不够种植成本,所以一些果农都改种桃树了。“桃子三年一丰收,遇到好的品种能卖到六七块钱一斤,一个桃子就两三块钱。”种桃见效快,三年的桃树,就能结50斤桃子。按照一亩地棵桃树来计算,每亩地能达到块钱的收入。这样一看,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另外,在果农看来,相对苹果树,桃树投资少,化肥投入也少。为了帮助果农算清投入产出的账单,李旭等人从年开始就在刘长会的一亩地里做试验,从测量土壤酸碱度入手,对土壤进行调理。目前看来,效果已经显现出来,比较旁边同样土地、同样树龄、同样品种的苹果树,经过调理的半亩试验田产出的苹果,无论个头和产量,都有了明显提升。过去,80果最多占50%,75果占比有两成,剩下的是70果,但现在80果就能占比达到七成,75果占两成,剩下一成为70果。刘长会大致核算了一下,一亩地大概能多结果0斤,而且整体品质得到明显提升。“效果还是不错的,每亩地在农资方面投入多花四五百块钱,但可以带来几倍的收益。”刘长会认为,即便解决了土壤土质的问题,困扰沂源苹果发展的最大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很多家庭种苹果的确不挣钱,比如在中庄村,每人分到半亩地,一家三口的话,就会有一亩半的果园,这可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计,大家只能外出打工来弥补收入的不足。职业农民无法通过种植苹果增加收入,甚至致富,这也是果农技术得不到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果园里需要职业农民在采访中,很多农户向记者表示,困扰他们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苹果的大小年之分非常明显,小年的产量有时仅仅为大年的一半:假如今年亩产达到斤,那么第二年肯定就会落到只有斤。李旭告诉记者,果树的大小年不仅造成产量下降、果实品质变劣,降低了商品价值,而且容易招致树势衰弱,从而加重树体病虫害的发生,导致丰产年限缩短,使果农蒙受经济损失。果农对于果树管理不到位,或者由于市场原因,果价下滑,果农只想着低投入高回报,树上挂果了,就施肥浇水,同时还存在着不舍得投入,施肥量严重不足,导致果树常年处于营养不良或饥饿状态。专业点讲就是果树树体营养代谢失调。“这个问题原因在于果树种植技术跟不上,归根结底就是缺乏职业农民。在这田间地头,应该是中国最有知识的一群年轻人,但现在以老年人为主。”北京凯德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项目副主任刘振彬认为,果农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种植技术不过关,不是“职业农民”,好多都是靠个人摸索的经验,这样难以保证苹果的养护,上粪施肥都比较盲目,无论时间和数量,都估摸着操作。记者了解到,在中庄镇北坡村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苹果种植专家——田立春。据介绍,田大爷算是职业农民了,平时会根据果树的长势,安排女儿和女婿及时绑枝、剪枝、施肥。不巧的是,记者去采访的时候,田大爷恰巧去城里走亲戚去了。老人家里种着也有6亩果园,去年收成有0斤左右。因为老人管理得好,80果占到了八成,苹果价格也卖得高,能达到每斤4元。照此估计,当年收入能达到十来万元。田大爷的女儿女婿告诉记者,父亲的苹果种植技术自己一点也不懂。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施肥,什么时候开始套袋子,什么时候开始点粉,怎么干,都是老人来安排和指点。“我们就是跟着干活。”实际情况是这种多年积累下来的心得,来自经验和感觉,常常难以形成系统和有效的表述。对此,刘振彬表示,沂源县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所,针对职业农民进行专业的培训,解决农民培训缺乏条件,没有地方听课学习的难题。东里镇院峪村57岁的果农王玉季见多识广,这完全得益于他以前曾经当过煤矿工人的经历。从煤矿回村之后,王玉季就全身心投入果树的种植里,从桃树到苹果,他都精心钻研。目前,靠着他种果树已经成功让儿子在城市里安了家。“现在还没考虑以后的问题,如果在城里打工不挣钱,那么就得来种果树。”实际上,果农的苦和累王玉季心里最清楚,是否让孩子继承自己的事业,他似乎还没有拿定主意,但从在城市买房的行为来看,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他其实早已做出了选择。(鲁中晨报记者王晓明王兵刘海棠李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ohkw.com/wazlyy/1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