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脱离生活论”的根源性思考
——论科学、教育与现代化
大家好,这节课我们再来专门讲一下几个主要的困惑:读经为什么不教数理化?读经是不是反对科学,反对现代化?读经的孩子会不会脱离生活?我们讲讲科学、现代化和脱离生活这几个词,分析一下它的来源和误解。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总要重复的说,因为很多人的疑惑还是解不开,我们本着诲人不倦的态度,再来谈一谈。
首先说读经,为什么我们不开,或者说不重视数理化?其实不是,我们只是强调文科的归文科,理科的归理科,要像西方人一样,到十岁左右再开数学,尤其是没有读过体制的孩子,他应该有这种学习数学的机会。所以不是说我们不教数学,反对数学,而是说教法,要符合西方人教数学的教法,但是总体来看,读经教育对数理化是好像很轻视。
其实不是的,因为我们对语文看起来也很轻视。怎么个轻视法?就是都不教,但也不是都不教,而是不用现代教育的这一套来教法来教语文,基础教育的原则就是不允许有任何特色和倾向。我们一般人知道的不好的倾向主要就是政治倾向、宗教倾向和功利倾向,对不对?这三种。特色一般主要就是说以武术为特色,以书法为特色,以农耕为特色,以中医为特色等等,这些叫特色。
基础教育应该把这些特色和倾向都淡化,就是你自己原本有什么信仰、特长和爱好,你统统都得放下,基础教育就象一碗大米饭,很简单很纯粹。你自己要加什么菜都是可以的,但大米饭就是大米饭,对于北方人来说就是白面馒头,基础教育只管大米饭或白面馒头,这个东西叫基础教育。所以即便对于国学的倾向,我都反对。很多人容易误会我们是搞国学的地方,想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说李老师,我想让我们家孩子学一学国学,受点熏陶,或者是他对国学很感兴趣,想送到你这里来学一学国学,我说你送到别的地方去,我这里不搞国学。
你搞国学也是可以的,要有特色也可以,但是定位就不一样,你那个就是一个兴趣班。如果我说我认为是搞教育的地方,那我就不允许搞国学,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看起来读经是儒家好像是国学,其实不是,从内容上讲,我们有道家有佛家,但是现在国家不允许了,不许读《佛经选》和《圣经选》了,虽然是误会,以为我们有宗教倾向,但说明国家至少也知道这个道理,基础教育不应该有倾向,所以我们也无条件配合,取消了这两本教材。其实按照原本的计划,包括《古兰经》都是要选读的,但是伊斯兰教那边不允许。
因为王教授是想编一个选本,所有的宗教都很忌讳,不允许读选本,而且不允许你去编一个选本。因为这是对宗教的亵渎,他认为就你一个凡夫俗子,你居然敢对教主的话断章取义,编一个所谓的选本,你算什么东西?你怎么敢这么做吗?是吧?佛教是比较不执着的,王教授编《佛教选》也受到不太大的阻力,也有一些佛教徒很反对,但是反对的没那么激烈,但伊斯兰教这边据说都给出了暗杀的信号,就是这样,所以《古兰经》我们就没有选编进来。
现在国家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他觉得有点乱,所以就进行了清查,他的清查主要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无证办学,一个就是宗教倾向。当然安全事故这些他也查,但这个是共同点,应试教育也要重视安全责任,民间教育也要重视安全责任。所以对于民间教育来说,比较针对性地受到政府的查处的,就这两点,无证办学和宗教渗透,因此《圣经选》和《佛经选》就被取消了。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原本的体系是儒释道西这几大主流最高度的智慧,我们都是要学的,并不是说只学儒家,所以我们不可以有儒家的倾向,也不可以有道家的倾向,也不可以佛教倾向,也不可以有基督教的倾向。
我们给孩子的是这样一种教育,那么基础教育就是保持他未来的无限可能,只是说因为儒家它是本身就是教育,你把教育做好了,越做就越像儒家,这个是属于自然,不是我们刻意,但是我们要避免在基础教育阶段讲学问。
现在有一种观点,徐建顺教授他们这边提出来的,就是蒙经子史集。中国传统是讲经史子集,而古人因为传统没断,所以古人他可以学蒙学,也可以不学蒙学。小孩子上私塾,有的朝代就是从蒙学开始,有的朝代从《论语》开始,都有,现在搞读经教育,王教授就采取从《论语》开始的这种模式,因为这个模式比较有高度。徐健顺教授认为现在人基础太差了,从《论语》开始不行,没法教,一定要从蒙学开始,所以在这一点上,徐教授跟王教授互相不能够说服对方,但这个其实也没有关系,说服不了的话,你教你的,我教我的也无所谓,传统文化中断了一百多年,当务之急是教起来再说,教法上的问题可以慢慢讨论。
但是有的人就把《说文解字》等文字音韵这些学问,和解经都放到基础教育里面来了,这个看起来是很有必要的,实际上王教授也在做这个事儿,我也打算要做这个事儿,很多学堂也已经开始在做这个事儿。只是定位要清楚,你是办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如果定位基础教育,那么你最好不要加这些内容。如果这个孩子他有了一定的基础,年龄也比较大,他也没有这样打算要做学问,将来进文礼书院,或者说要考清华国学院,那么我们就可以给他适当的解解经,开一点国学的入门课程。因为要考文礼书院的话,你要包本30万字,解经会影响读经,要包本就难了。
如果说你本来就不想考文礼书院或者清华国学院,或者没有能力考,因为的确有这样的孩子,一、两都包不了一本,你还考虑文礼书院干嘛,对不对?所以不是说一定要考文礼书院,或者考体制大学,每个人的路都应该是无限可能的,我们不要提前给他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是连国学都应该有限制,能够不讲是最好。
我们说你不进文礼,所有的学生都不考文礼,都没关系,或者说孩子很小,几岁十来岁,他进不进文礼书院也不着急讲,是吧?不冲突。到十周岁以上的孩子,你就是不想考文礼,或者说你办的学堂,跟文礼书院就是两条路,你办的学堂孩子包30万,他也不去文礼书院,这也可以,有什么关系呢?讲不讲学问解不解经跟考不考文礼书院没有关系,我们就把基础教育的原则讲清楚,牢牢守住,不要影响基础教育的原则。
基础教育既然不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倾向,数理化当然就不会受到重视,即便要教数理化,我们也可以像西方人那样教,一点都不着急,十岁再把数学放进来,这是可以的。所以我们不是说不教数理化,而是说要按照西方人的这一套教,西方数理化的教法是地道的,中国的数理化的教法不太一样,需要做出调整。另外,即便要教,我们还可以比西方人做得更地道,因为西方的文科不行,真正把文科教好了,数理化更强,就能做到王教授说的数学是不需要教的,其实每一科都是不需要教的,他说谁教数学谁是笨老师。
因为真正按照教育的道理来说,知识是很简单的,西方文化是很简单很明白很容易学的。相反,中国文化是很难学的,因为它是智慧的学问,这种学问看起来糊里糊涂莫名其妙,按照西方人那种知识的心灵来学中国文化,就很吃力,很痛苦,很不容易把中国文化学懂!所以从真正学好了中国文化,科学是很简单的,只要一个人有志气,她不逆反不厌学,要想把科学学好,完全可以自学,每一科都可以自学。不需要老师教,给他书,他就可以学,给他条件他可以他就可以学,给他个实验室,他就可以研究。所以我们不是不学数理化,而是说我们可以更高明地学数理化。
但是我们的成果在哪里呢?我们现在的读经孩子是什么表现呢?一般人要看表现,那么就从这一点引发疑惑,说我们反对科学,反对现代化,然后因为现在是科学和现代化是主流,就跟着说我们跟生活脱节。上一堂课讲到,缺什么就吆喝什么,西方人实际上他特别缺的就是跟生活融为一体,所以他才会特别担心跟生活脱节,而他为什么不能够够跟生活融为一体呢?
就在现代化和科学里面就可以找到答案,这需要我们对科学和现代化要有一个重新的理解,这个理解是中国的角度,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看法。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有成见,有我们的喜好,认为我是中国人,我就用中国的方式来思考,不是这样,而是说用中国的方式来思考,才真实,用西方的方式思考不真实。如果对于人生的思考是真实的,就不会脱离生活,对于人生的思考不真实,才会脱离生活,反过来说,如果一种文化脱离了生活,那么它对人生的思考就可能是不真实的。
那么西方文化就必须以脱离生活为前提,如果不脱离生活,就不会有西方文化。这个是西方文化的自我的规定,不是我们说的,好象我们这么评价,要故意抹黑西方,就好像原来西方人和五四精英故意抹黑中国传统一样。是不是我们现在要报这一箭之仇,也去把西方故意抹黑?不是这样。是西方人自己也这样认为,但并不是说我们这样认为了,西方也是也这么认为了,这个观点就正确了,也不是这样,而是科学本身必须这样。
西方文化是从人类的思辨理性开出来的,思辨理性只是人类思维层面的意识活动的一个方向,意识活动就是上一堂课我们引用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的“学”,人性完整的运作应该是为学和为道同时都有。我们并不是反对为学,而且我们也并不是说单独的可以为道,单独的为道是不成立的,道是无限,相对于人的认识能力而言,它不可以单独存在。即便它能够单独存在,因为人类是活在有限的时空当中,我们也无法去接触到道。所以道必须通过有限来体现。中国从实践理性开发出智慧的学问,它仍然有知识的学问,仍然有相当的现实的物质性的创造,也有科技,中国古代科技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只是近现代不如西方,现在也赶上了西方。但在古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科技,它只是量上的普及不如近现代西方那么重视。
实际上人类需要的科技的限度,其实就到中国古代这里就够了,不需要那么多,再多一点,对人生的幸福指数好像并没有提升,对不对?我们的幸福感没有随着科技和财富的增加而增加,好像反而是减少。
所以中国的学问本来也不反对科技,它本身也有科技,只是因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超越层和现实层互相贯通的,道是笼罩性的,渗透在现实的方方面面。西方人就没有追求道的这个学问体系,他只有现实,就是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世界,缺乏对超越层的把握。
西方人的学问,它的基础是什么?就是逻辑学,中国学问的基础是什么?是伦理学。整个这一个学问体系,西方人自己也知道,哲学是一切学问的学问,他也重视哲学,知道哲学的地位是最重要的。然后哲学里面最重要的学问是什么?是形而上学。但是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里面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他没法自我解决,西方自己也知道形而上学是终极关怀,他是解决人类的精神归宿的,那么解决人类的精神归宿的这样一个问题,它属于什么问题?属于价值。价值在西方的哲学范畴里面属于什么?属于善。西方人把基本的人性的分为真善美三个面向来把握,这是普通人比较容易把握的一种分法,实际上这个分法很不高明,善和美其实就是一个东西,这个分法不如康德的分法,康德也是西方人,康德的方法就是分为实践理性和思辨理性。那么善和美都在实践理性里面,真就是科学,在思辨理性里面,用康德的分法就更加合理一些。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先来看看他这个的问题是什么?形而上学既然是一切学问的核心,那么形而上学就是一切学问的前提和出发点,你要从这里出发,而形而上学其实还有前提,它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这个更重要。近现代以来我们学习西方,崇拜西方,认为西方哲学很高明,中国哲学不高明,甚至没有哲学,所以我们根本对西方的哲学发问,现在我们才知道,西方的哲学有着根本的问题,就在形而上学这个核心和前提这里出了问题,而它的问题就出在形而上学赖以建立的基础。
因为西方文化是思辨理性的方向,所以它的形而上学就建立在逻辑学上,但是形而上学本身却是价值,因为终极关怀是价值,价值属于什么范畴?属于善这个范畴。善和真虽然是两个范畴,但是善包括了真,善是超越的范畴,或者说上一级的范畴,所以实际上就是哲学以至于形而上学,它不但是核心,还是大的一个范畴,它笼罩的真是一个小的范畴,要这样看才对。
西方人实际上是把真善美当作平列的三个范畴,三个人是平等的,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说得幼稚一点,“善”是爸爸妈妈,“真”和“美”是孩子,是这样,大家是一家人,而且有笼罩关系,是善笼罩真和美。
但西方人认为这三个人是三家人,而且三家是平等的。为什么会这样?既然形而上学是价值,它就属于善,那么形而上学要建立在伦理学上,但西方文化不从实践理性开出,它从思辨理性开出,它没有伦理学,只有逻辑学,所以它的形而上学只能建立在逻辑学上。于是从体系上讲,西方文化的哲学也从科学里面开出来,本来是伦理学上建立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支持哲学,哲学开出科学。但西方文化里面,真善美分成了三家,本该从善里面开出来的哲学,却从逻辑学里面出来,跑到真里面去了,那么到底形而上学属于哪一家,这就产生了根本的矛盾!讽刺的是,根本的矛盾又叫形而上的矛盾,于是西方的形而上学本身犯了一个形而上的矛盾,为今后两千年的危机埋下了根本性的伏笔。
所以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分裂的,而中国文化是伦理学,伦理学本身就是价值,因为伦理和道德就是一回事,伦理的必然是道德的,必然是实践的。所以从伦理学开出来符合实践理性,那么实践理性、道德和伦理,三者就是一回事,儒家就是伦理学,伦理学就是实践哲学,就是道德哲学,这在中国是自然是常识,所以中国的形而上学建立在伦理学上,就没有西方那个根本的矛盾和分裂。而中国又把这个善,西方人以为的善,规定为自我的体证,不以逻辑来证明,于是建立道德的实践的学问体系,这个体系里面,道(也就是哲学)是笼罩一切的,那么它就是爸爸,像这些工商业、科学就是儿子,他们不仅是一家人,而且归属关系也很清楚,就不容易吵架。
他们既是一家人,而且父子关系也是清清楚楚的,谁是源头谁是支流很清楚。所以从中国学问里面开出来的学问,天生就是实践的,他怎么会脱离生活,对不对?所以他就能够立德树人,中国人教书就能够育人,西方人教书就不能够育人。所以西方文化影响下的现代教育,对于道德品质,他认为要单独开一门课,叫什么课?思想品德课。他必须单独开这门课,因为他以为道德跟学问没关系,而他的学问是脱离生活的,本来就跟道德没关系。
那么他为什么会脱离生活?因为他以逻辑学为基础,逻辑学的第一条定律是什么定律呢?是排他率。大部分学逻辑学的都知道,逻辑学最基本的三个定律,排他率、统一律和矛盾律。什么叫排他率呢?就是二元对立,排就是排斥,把他者把客观推出去,就叫排斥,排斥的目的是什么?是穷尽,就是我们面对的客观对象,虽然是无限的,但是不管你是不是无限的,我无论如何要使用一种手段,把客观对象全部把握住,这就叫穷尽。
那么你看这是不是一种妄想?我们说西方文化就停留在分别执着这里,他不再往前走一步,所以西方文化就会有妄想,他就妄想这个世界是可以精准的全部把握的,可以数的出来的。但实际上数得出来吗?每一个物种都是无限的,对不对?尘埃再小,它也是无限。其实有限本身也都是无限的,有限是配合人类的认知能力而虚拟出来的一个范畴。一片树叶,一粒土壤,一颗石子,再小你都可以进行无限的研究,可以无限的细分,哪有什么有限呢?然后你怎么可以把整个自然世界全部把握?这不是妄想是什么?
那么非要妄想怎么办?只有脱离生活。既然妄想是不真实的,那就建立一套虚假的学问,用虚假的学问来实现妄想,这不就合乎逻辑了吗?对不对?那么真实的学问就不能够有妄想,真实的学问就是世界是无限的,它就是无限的,我不执著于分别,妄想去把它全部抓住。但西方非要妄想,所以就建立了逻辑学,逻辑学就是源于对世界的假设,假设世界是可以完全把握的,但因为没法把握,所以它的第一个定律,排他律,就是用来解决这个矛盾的。
什么叫排他律非此即彼!就是说每一个研究对象,虽然我不能够全部把握,但是用排他率就可以全部把握。怎么个把握法?我们很经典的常用的例题就是苹果,如果用颜色来分,大家一般都知道苹果的颜色大多数不是红的,就是青的是吧?那么如果我们用颜色来进行分类,把它分为两类,必须按两类来分,思维活动最开始时必须是二分,不能一下子增加到三以上。所以如果一定要对苹果进行分类,就要分为两类,分类的目的是假设我们可以数清楚所有的苹果,但是又数不清楚,所以发明一种我们分类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用红色作为标准来分,那么这一类是红苹果,红苹果有多少?能不能数数不清楚?不能。那么另外一类是什么苹果呢?你就不能说是青苹果!因为你说是青苹果,这边是红苹果,还有不青不红的苹果,怎么办?对,就是这样。你只能这样分:红苹果和非红苹果。你看红苹果是不是一个假设?因为实际上红苹果也不存在,你找得到纯粹的红苹果吗?生活当中并没有的,既然没有,那红苹果本身也是数不清的,但西方人不管,他就这么犟,就这么执著,咬上了就不松口,不搞清楚绝不罢休,所以西方人很有科学精神,能把科学发展得这么宏大。那么,既然纯粹的红苹果找不出来,但可以从逻辑上证明它的存在,因为事物都是两两相对而存在,这个大家都懂,就象硬币有两面一样,只有一面的硬币是不存在的,反过来,如果你制造了两两相对的关系,就可以从逻辑上肯定它的存在了。了不起啊,西方人在这里确实是了不起!他硬是把不存在的东西从逻辑上给你制造出来了,所以西方对知性非常崇拜,他们自豪地说:知性为自然立法!你们,他们对于自己对于人的思维能力就是那么自豪那么骄傲!
于是他们就用红苹果制造一个对立,另外一类苹果叫非红苹果,那非红苹果更加不存在于生活当中,对不对?但是西方人不管,他们不管生活在真实,只管逻辑的真实,这样的话,哪一个苹果都跑不掉了。按照这个规定,哪一个苹果跑得掉?虽然我数不清楚,但是我保住了所有。
那么这是不是脱离生活的?是吧?好,然后接着他又了第二个定律,叫同一率,什么叫同一律?就是红苹果等于红苹果,非红苹果等于非红苹果,这叫同一律。紧接着又冒出第三个定律,叫做矛盾律,什么叫矛盾律?如果你是红苹果,你就不能是非红苹果,如果你是非红苹果,你就不能是红苹果。这样,逻辑学三大定律就建立了,西方的地基形成,以后西方人就一直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再也没有离开一步,直到今天形成如此庞大精彩的现代科技文明。
现代人如果不学科学和逻辑,口口声声哭着喊着要科学,那么我不跟你讲这个科学的来源,不跟你讲这是逻辑学。我就直接来跟你讲,我说,我们来讨论一下,能不能把天下的苹果都数完!现代人一定会骂你神经病,你则执著得很,拉着他一定要听,你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它分为红苹果和非红苹果,就可以把握天下所有的苹果。这个没有科学常识的现代人一定会更加讨厌地骂你有病。我再跟他说红苹果等于红苹果,非红苹果等于非红苹果,红苹果不等于非红苹果,他更要骂了,你什么毛病?脑残,不科学,不客观,不现实,脱离生活,一大堆批判和辱骂就来了,对不对?因为现实中的人谁会这样思考和说话呢?他不知道,这就是他天天挂在嘴上的科学和现实,讽不讽刺?
所以所谓的脱离生活,它其实就是西方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从这个地方开出来,西方文化就必须脱离生活,并且自我分裂,自我矛盾,否则它形不成最后这一整套庞大而复杂的科学体系。这难道是我们污蔑西方吗?不是,西方人本来就这样,然后他们搞科学,他们的程序是什么?他们自己都知道,假设,就是提出假设,然后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所有的科学都来源于假设,我提出假设之后,然后到实验室里面去做实验去,实验结果出来,成立,好,这个假设就成为一条定律。如果实验成果失败了,这个假设就推翻,或者说我接着改进我的实验条件,实验手段,继续去证明,直到证明他成立为止,活生生的日子需要你去证明什么?
所以科学一定要符合逻辑学的这一套,必须从假设开始。近现代西方有一个很有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罗素,还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样一个大人物说的话该可信了吧?他说知识成立的条件就是客观化和原子化。什么叫客观化和原子化呢?因为西方文化从逻辑学里面开出来,逻辑学执著地以为思想和物质是截然不同的二元存在,人的主体性和神性就体现在人会思维,思维对象必须是不能思维的,如果会思维,它就不叫客体了,即便会思维,也要暂时把他当作不会思维的物来对待,才能进行研究。这叫以物为本,那么什么是物?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主观是我,客观是你,所以主观就是主体,就是人有主体性,主观的意思就是认识的主体对客观进行观察,这叫主观,主体就是主观的一方,被研究的那一方叫做客观。所以所有的东西必须可以把它当成物质来对待,当我要研究人性的时候,甚至要研究我自己的时候,我也要把我自己分成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把我从我的主体里面推出去形成一个客体,把我先客观化,才可以研究,否则就不能研究,这是西方文化的前提。为什么现代人心灵死板,容易对立,就是因为客观化只崇尚知识,脱离生活导致的,你还以为现代文明的那一套是生活?
以物为本进行二分必须是这样,不像中国讲天人合一,中国文化不搞研究,搞什么,搞体悟。因此,西方文化用这样的方式,把世界进行了客观化的人为的预设,第一步就脱离的生活。接着他又提出一个原子化的原则,什么叫原子化?因为古人认为原子是最小的单位,要到最近一百多年,量子物理产生之后才知道原子不是最小的。原子化的原则,就是所有的客观对象,彼此之间,第一,可以没有联系;第二,可以无限的细分进行局部研究,这就叫原子化。因为只有假设物是可以单独存在的,而且是可以进行局部研究的,才可以搞一个切片放在显微镜下的观察。我们初中学生物是不是就要做这个事?观察洋葱的切片,对不对?这就叫原子化的原则。为什么现代人情浇薄、势利冷漠?就是原子化原则导致现代人成为原子化的个体,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而现代人居然还以为缺什么吆喝什么的西方文化最重视爱与人性。
因为如果不允许进行局部研究,那么你就要进行整体研究,那么整体研究你怎么研究呢?科学是没法进行整体研究的。所以罗素就归纳出知识成立的两个基本的条件,叫做客观化和原子化。我们现在批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方式?说你说话太不客观了,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主观,怎么这么不科学等等,是不是很流行?是吧?这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所谓的科学,所谓的主观和客观,原来居然是以脱离生活前提的这样一种理论,我们被骗得多惨!所以,用所谓的科学、主观和客观来作为我们判断是非正确的标准,岂不是很荒唐吗?对不对?什么叫科学?科学就是脱离生活。什么叫现实,今天这个科技文明制造的现实是真实的现实吗?所以,这是自己违反自己,批评一个人太不科学,其实恰恰就是批评你太不脱离生活了,就是批评你怎么可以跟生活结合在一起,你跟生活结合在一起,你就太不客观了。你说这有多矛盾多荒唐?我们经过这么一翻译,我们批评人不科学,其实就批评人不脱离生活,你本来就是要融入生活,你为什么批评人家融入生活?
自己脱离生活反而批评别人脱离生活,能够进行根源性的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任何一件事情要从源头处去考察来龙去脉,你就知道原来科学它不仅是脱离生活的,而且他必须脱离生活。西方文化必须脱离生活是思辨理性的自我规定,从这个进路开出知识,就必须要脱离生活,不脱离生活,不能形成知识。因此脱离生活并不是错,就看你开出的是什么学问。
中国文化建议你不要有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你就会产生妄想。绕了一大圈,贪嗔痴、物欲、自我奴役,这些东西就跟着来了。
中国文化以伦理学为基础来建立,他是实践的,道德的,因此是不脱离生活的,尤其是儒家,因为他面对世界不进行逻辑的研究,孔子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就是想当然,必就是讲效果,固就是钻牛角尖,我就是我执,意必固我都去掉了,自然不会有分别执着和妄想。但儒家还要更进一步,不执着于打破执着,所以孟子就讲勿忘勿助,讲“子勿执中,执中犹一也,举一而废百”,因为孔子讲叩其两端而竭焉,大舜有大焉,执其两端而用中于民,后人又执著于破除两端,所以孟子说不要执著于破除执著,孔子和儒家全是自然,是因为自然而做到的四毋和执中用两,而不是破执,破执就是人为,又错了。所以如果你以为“中”是客观的具体的存在,你就错了,相当于也是执着,你就举一而废百。佛家也是这样讲,对不对?我要你破执,但是你不要执着于破执,破执本身也是一个执。所以佛陀甚至说,我49年未曾说法,谁说我说法谁就是谤佛。就是要你不断破除执着,但又不要执著于破除执著,两边你都不在,也不要在中间。
这种态度,西方人和现代是无法把握的,因为现代人来源于西方文化,它本身是分裂的,脱离生活的,然后我们不知道它的源头是这个样子,因为西方文化它是短视的,是功利的,它既不往前看,也不往后看,他死于当下,让你自己反对自己都不知道,这也叫日用而不知啊。谁说只有中国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呢?西方人也是啊,而且中国文化让你向道而不知,西方文化是让你违道而不知,如果都是愚民,你愿意被谁愚民呢?
所以明明脱离生活的是西方文化,但是年过去了,死于当下的人,哪里看得到年。你看不到年,你还以为西方文化才是生活,西方文化制造的这一套虚拟的城市文明和科技文明才是生活!就误以为中国文化脱离生活,这就是脱离生活这个话头的来源。
真正的生活在哪里?在温馨和睦的家庭和充满活力的大自然里面,那么,破坏家庭和大自然的是谁?是不是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文明?所以西方文化不仅脱离生活,而且破坏生活;而温馨和谐的家庭靠什么来建设?靠伦理道德。宁静美丽的大自然靠谁来保护?靠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来保护。而伦理道德和天人合一是什么?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论和价值所在啊!读经正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本色最地道的手段,要想不脱离生活,搞好读经教育不就是最好的途径吗?为什么要质疑读经?
所以对读经你千万不要误以为是脱离生活,不要有这个困惑,以前你还担心我们脱离生活,是因为读经好象反对科学,但是现在我们通过读经把量子力学这都可以给你讲清楚,让你无话可说。读经不仅自己不脱离生活,还能帮助西方、提升西方,解决西方文化自我毁灭的问题,我们就通过量子科学来说明这个问题。
西方科学家自己搞出量子力学,自己讲不清楚,儒释道三教谁站出来都可以给你讲个一清二楚,对不对?你说谁更科学是吧?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象普通人吵架那样说,如果你认为我们是反对科学和现代文明,是开历史的倒车,那好,我们来单挑,来讲科学和现代文明,看谁讲得好?我这样讲科学,是从源头处讲,是最高明的讲法,你顶多跟我讲得一个样,绝对不会比我更高明,如果你不这么讲,你一定失败,你一定讲不过我对不对?
那么从这个话题我们就很容易讲清楚现代化,什么叫现代化?首先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我执,就是一个笑话,什么叫现代?“现在这个时代”叫现代。那么请问唐朝人有没有他们的“现代”?凭什么我们要把我们所处的这一两百年叫现代?然后还把“现代化”当作一个绝对的真理,说你不要反对现代化,如果“现代”这个概念都不成立,“现代化”还站得住脚吗?但是现代人和西方文化,他就不认为这是暂时的称呼,他就认为这就是现代,现在就是在这儿,知道不?你看历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这样的划分这就说明他认为现代是客观的存在,而且只有这个时代叫现代,其他时代都不能叫现代。谁都知道,我们这个时代也会成为过去,为什么历史学家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人这些教育家、科学家乃至哲学家都不知道?你看他多矛盾多荒唐!
那么这个体现的就是西方文化的“意必固我”,孩子小的时候是不是说什么都是我的,两、三岁开始有明显的自我意识,这是正常的,但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溺爱他,什么东西都尽他优先,他以后就一直要这样,这就叫以自私,就会“意必固我”,你就害了他一辈子。那么现代文明和西方文化,它就是“意必固我”的极端,他连这个时代都认为是他的,他要用时代来给自己命名,把它西方文化的这套标准固定在这儿,告诉大家,这就是现代,就是绝对,就是永恒,放之四海而皆准,谁都不可质疑,所以西方文化其实极其幼稚,跟三岁小孩一样停在自我意识的阶段不往前发展。但吊诡的是,恰恰是这样的文化,居然发展出一套所谓的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所以人就是这样,缺什么吆喝什么,但又不按道理做事,可想而知,他的这套制度是多么的不可靠,多么的不民主不自由!因为“意必固我”是人性的蒙昧阶段啊,西方文化整个陷在蒙昧阶段出不来,却号称民主,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我们把现在这个时代再换一个说法,从“现”字来讲,另外有一个词叫现象,什么叫现象?现出来的象,那么现出来的象,你说他是真的还是假的。你可以说它既是真的又是假的,真的是说你只能够看到这个样子,就你能够看到这个样子来说是真的。而就那个物体本身来说,比如这个世界,人类看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鸟看世界是这个样子吗?树看世界是这个样子吗?每一个物种看这个世界都是不同的样子,对不对?最明显的是什么?是苍蝇和蜻蜓,它们是复眼对不对?它有几十个眼珠子,它看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跟我们差别更大。还有鸡,鸡的眼睛是在耳朵这两边,人类的眼睛利用余光只能够看到多度,是超不过度的。因为鸡的眼睛在耳朵两边,鸡的眼睛能够看到度。那你说鸡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还是人看到这个世界是真实世界,对不对?
你只能说就鸡能够看到的世界,对它来说,那是它看到的真实世界,就每一种生命而言,谁看到的世界都是真实的世界。但就这个世界本身而言,谁看到的世界都是假的,对不对?因为大家看到的都不一样,都只是现出来的象,凭什么就谁看到的是真实的呢?就因为人类是所谓的万物之灵,能够欺负其他动物,就说人类看到是才真实的,有这个道理吗?
是你眼睛的结构决定了你能够看见这个样子,世界就以这副样子展现给你看,这是量子物理发现的一个重要理论,西方人很死板,认为世界只有一种形态。随着科技的进步,他们研究光,发现光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波,一种是微粒,但他们不肯放弃对世界的客观认识,认为光只能是一种形态,要么是微粒,要么是波,如果光居然有两种形态,他们的人生观就颠覆了,他们不允许世界变成这个样子。但他们为此争论了几百年,还是执著于他们的眼睛,最后达成了妥协,说光既是微粒又是波。所以西方人很荒唐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关你什么事?凭什么由你来决定?多年都长不大,永远都那么自我,什么我思故我在,知性为自然立法,人是万物之灵,等等,为唯心唯物争论得不可开交,多么可笑!
因为人类能够看见的样子是微粒,所以世界就以微粒的样子表现给我们看。而波是一种能量,能量是看不见的,所以他就发明一个词叫波函数。说这个世界,在我们没有观察它的时候,它是一个函数,以能量波的形式存在。当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因为我们只看得见微粒,于是世界就变成微粒的样子给我们看,当它一变成这个样子之后,波函数就坍缩了。波函数一坍缩,世界的无限可能就变成一种可能,其他的可能全部被取消,只余这一种可能叫做微粒,于是我们就看见了世界以微粒的形式存在。
这样来解释就很容易把量子科学讲清楚,但对于西方而言,到这一步都难,而这一步仍然是有问题的,就是凭什么只有微粒和波这两种形式?焉知世界没有更多的样子?其实世界有无限多的样子,能够把量子科学讲清楚,也只是科学的问题,跟这个世界并没有关系,世界的样子不会因你而改变,所以犹太人就很智慧,说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大家看看,连量子科学都这么可笑,西方文化还有什么不可笑的?
这就是限度,西方科学止步于此,所以即便我们可以帮他说清楚,他自己仍然不懂。因为这是中国哲学,只有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是这么面对世界的,他不管现象,直接面对物自身,现象是什么,他不管,物自身是什么,他也懒得动脑筋,他只跟自己较劲,修养自己的道德,扩充自己的生命。所以对于量子科学这种终于打破西方思维的东西,跟中国文化靠了一点边,一说出来中国人都懂,西方人就不懂,因为他从来都不是这么面对世界。
所以所谓的现象就是现出来的象,现代也这是一个现出来的时代,在人类的历史长河当中,只是一段时间的存在。时间和空间,正是中国文化不执著的地方,西方文化则专门执著在这里,以为它一定是真的。就好像我们说我们看见世界是真的,什么鸡狗马牛蜻蜓,他们看这个世界统统是假的。你说这对吗?对不对?肯定是错的。你看见这种现象,把它叫做客观世界,以此把它定住,你以为鸡看的世界跟你一样,蜻蜓看到世界也跟你一样,这个所谓的客观世界,以及你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就以为是绝对的真理。于是客观就成为一个表扬和赞叹的词,我们说一个人客观似乎就在表扬他,实际上你就犯了很大的错误——意必固我!
以自我为中心,你认为一切都是围绕着你形成的,你就会形成道德癖与工具癖,造成工具理性和卫生癖,眼里揉不下砂子,变态地追求精准与客观,所以西方会形成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科学。但量子科学支持了大数据的发展,西方人又进一步发现,除了不能过度追求精准之外,还要容忍混乱与错杂,因为大数据的核心理论就是容忍混乱与错杂。你看这又回到了儒家,儒家就是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天下都容得下,混乱与错杂在儒家这里都不是事,儒家不需要痛苦地容忍混乱与错杂,在自然的状态里面,连混乱与错杂都是意必固我的现代人对自然状态的错误描述。
这样的文明形态就造成自己脱离生活,自己制造分裂,时间久了之后,他不知道,又没有中国的智慧来指点他,让他跳出来,他就一直执着于自我,一切都是我的,只有我的对,你们全是错的,于是整个现代科技就形成这种惯性,使人心死掉,连思想都跟着死掉,直到发明了有毒食品来害自己,都还能够麻木不仕。
人人都会犯错,但意必固我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自省,思想上没有自我反省能力,跟着以为别人和地球都没有自我治愈自我清洁能力,一切都要依赖人为的外部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出了问题都要靠人为努力来解决。他解决问题,永远都会按照既成的一套来解决,但这样肯定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那么怎么办?再发明一个方法来解决,就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这种非常死板的思维模式。所以你看西医为什么会把人治死了,大家都还崇拜西医,因为你已经死于这种思维模式了,你的心灵和思想已经非常的僵硬和固化了。西医对疾病的命名都是这样,很愚蠢很可笑,他对疾病命名越来越多,因为人的症状越来越多,它是把症状当作了疾病。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症状就越来越多,每出现一个新症状,西医叫执著于命名一个新的疾病。当他来不及进行命名,对这个症状他都没法准确描述怎么办?他用患者的名字来命名这个病,比如美尼尔氏综合症还有帕金森综合症都是这么来的,哪有什么美尼尔氏综合症和帕金森综合症?就是一种新的症状罢了,他不知道怎么处理,也治不好,以前又没有这样一种病,他干脆就把这个患者的名字来命名,第一个得产生这种症状的人叫帕金森,所以就叫帕金森综合征。
当我们敢于质疑西方文化,敢于象上帝那样发笑,你就会发现,一个文化或者一个人他得有多傻,才会这样去思索和研究?把活生生的日子全部变成学术概念、工具和金钱!所谓的科学、西方文化尤其是医学,这些问题你不分析而已,一分析你真觉得他傻得可笑,但害人更深!但是我们现在被复杂的医疗技术和庞大的资金所震撼,你就只有投降的份儿!你根本不思考帕金森综合症怎么来的?然后有一点症状就对号入座,自己去找那个病。所以现代人是最无知的,但他还以为它代表着绝对的真理。他不知道所谓的现代化就是一个笑话,或者说一个千古大谎!
如果非要说现代化,其实什么才叫真正的现代化?就是人文化。
什么叫人文化?就是理性和成熟。我们都知道文科管品德,理科管知识对不对?那么一个人要成熟,首先在于品德,所以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我们教给你文理科的知识性的东西,是为了让你成人的,这叫立德树人对不对?所以说是理科为文科服务,教书为育人服务,对不对?所以教育其实就是人文化,而不是科学化,对不对?科学化就是把人变成物,人文化就是把物变成人,学科学必须归宗于人文,归宗于人文才代表理性和成熟,对不对?
现代化走到今天,他让人有理性吗?他让人成熟懂事吗?好象刚好相反。为什么?就因为西方人一直脱离生活,一直意必固我,造成一种根本的叛逆——科学对哲学的叛逆,前面我们说了,哲学是父母,科学是儿子,所以科学对哲学的叛逆,就是儿子对父母的叛逆,所以现代人容易叛逆,就是这个原因,他的文化自己都是逆反的,他培养出来的人只会跟着逆反,怎么防治都不会有效,只会越来越严重。
但西方人也是人,现代人也是人,他也呼唤理性和成熟,西方十四世纪以来的文艺复兴运动,追求的就是现代化,但是他不知道现代化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他不知道他要追求是人文化,所以他一直缺乏人文关怀,就一直呼吁人文关怀,什么民主自由、爱与人性、宽容开放,这些都是人文关怀的表现,但西方文化本身就是专门破坏这些品质的,所以他越是破坏,就越是呼吁,而中国文化不破坏这些东西,就不呼吁,现代人就以为西方人高明,知道重视这些,而中国居然不重视,就更加崇拜西方而贬低中国。
如果我们知道现代化就是让一个时代变成熟,让人类拥有理性,让一个个体的生命从非理性变到理性,我们就知道其实不外乎就是教育做成功了,就对了。那么教育要做成功很简单,理科的归理科,文科的归文科,不要用理科的方式来教文科,要重新定位,让理科服务于文科。理科要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来败坏这个社会,对不对?很简单,西方管科学,中国管人文,这是从文化上说,跟教育是一致的,所以从文化上讲,是以中学为体还是以西学为体?不就很清楚了
是吧?
那么也就是说西方应该追求现代化,中国也应该追求现代化,如果现代化等于人文化的话,就是现代和西方要追求中国化,整个世界要追求理性化,理性化就是中国化,中国化就是人文化,这才叫真正的现代化。你说我们读经是什么?读经是复古吗?是开历史倒车吗?读经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啊!是不是很颠覆?
你不认可,当初全盘西化的时候,中国人也都不认可,错误的思想都可以打倒正确的思想,低级的文化都可以打倒高级的文化,坚持年差点都成功了!我们现在反过来用正确的东西去纠正错误的东西,用高明的文化去提升低级的文化,用智慧的学问去成全知识的学问,不是打倒他,而指出他的不足,让他物尽其用,不是更应该有信心和有心要吗对不对?
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做这个事,更有理由相信这个很容易成功。你错误的打倒正确都能都能够成功,正确的纠正错误的,不是更容易成功吗?所以我们要有这个认识,更要有这个信心。当然我们要培养这样的能力,怎么样培养这个能力?就是要有学会根源性的思考。办教育的时候,就一定要摆脱现代教育的这种功利化和知识化的倾向,纠正西方教育的这些缺点和毛病,提升它,让科学和人文变成一家人,而且这家人一定是人文是爸爸,科学是儿子。千万不要只要科学而打倒人文,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
你说我们搞读经教育,不这样思考,你怎么能够成功呢?你这样功利地去追求包本,然后非常细致地去研究技术,你不就连现代教育都不如了吗?因为功利是西方教育的特征,你跟他一样功利,至少说明你跟他是一样的,你并没有胜过他。然后西方的教育,他至少是科学的教育,而你是文科不是理科,你再去追求技法,你只是技术的教育,那么是科学高明还是技术高明?对吧?当然是科学比技术高明,我们现在读经界,还是热衷于技法的琢磨,用技法去完成去实现一个功利的目的,你是不是比现在和西方的科学教育还要差?还要低了一步,对不对?这叫什么读经教育呢?
所以我一直批评这20多年的读经教育,批评得很不客气,很多人听起来觉得很刺耳,很受不了。其实我已经够客气了是不是?已经够客气了,你连作弊的行为都产生了,这放到古代和现代都要犯法的,我们没有执法权,只敢批评一下而已,你还要怎么样?就象一个罪犯,警察去抓他,他不敢说什么,别人在旁边说你怎么能这样?他还要来威胁你甚至对你施加犯罪行为,对不对?这是同样一个道理,功利和技术倾向,让你居然到了作弊的地步,我只是批评而已,我是没有权力,你还怪我说话说重,对不对?
现代人之所以糊涂,甚至读经界都犯同样的错误,恰恰证明了科学和现代化的不足,它导致现代人脱离生活,失去了正常的思考力,反而质疑真正的教育,而大多数读经学堂和家长,自己也未真正通透地了解读经教育,也跟着功利,所以我们对这些概念予以根源性地解释,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好好学习心性之学,了解真正的儒家,不要再把读经教育当成应试教育来做。
好,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