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大师贝多芬有句名言: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文革”是如今我们所不愿回忆的一段历史,是时代的痛苦。彼时动乱年代的青年,曾被认为是“被毁掉的一代”。如今,他们大多都已年过花甲,回忆往事,往事往往不堪回首。
苏逢锡——中医院乳腺肿瘤中心教授,一位成长于那个特殊年代的青年,似乎命运早已注定,他只能在荆棘中采拾鲜花。因为时代,他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遭遇了非一般的人生坎坷;因为执着,在遭受厄运时,他一次又一次地不屈,成就了如今的功业。
苏逢锡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名医,中国百万妇女普查工程广东省首席专家,创立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并任首届主任委员,创立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专科医师分会并任首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乳腺疾病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创建中医院乳腺专科,历任乳腺专科负责人,乳腺甲状腺血管专科主任,乳腺专科主任,年~年1月任乳腺肿瘤医学部主任。主编《乳腺癌保乳治疗学》,被推荐为国内乳腺专科医师必读专业书之一。
前路荆棘漫漫
早年间的苏逢锡,经历和我们大多数的父辈一样稀松平常。卫校毕业后,先是回到郊区做了8个月的“赤脚医生”,而后被医院做了4年外科护士。而这4年,正是苏逢锡命运发生巨大转变的起点。在做外科护士的4年里,因为各方面工作非常优秀,年,苏逢锡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得到进入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深造的机会。由于深感知识的欠缺,所以在进入大学后,苏逢锡总是学习最刻苦的那一个。学专业,背英语,几乎每个晚上,路灯下总有一个茕茕孑立的身影映“灯”苦读。
年,当苏逢锡临近毕业时,彼时的中山医学院对“工农兵学员”毕业生态度是“尽量不留人”,而苏逢锡一心想做一名外科医生。“我不管,我就要干外科。”年轻的苏逢锡就这样非常直接地对辅导老师,后任中山医学院副校长的古健辉说道。虽然学校一再表示,文革后,临床已经不要“工农兵学员”,但苏逢锡还是一如既往地想从事临床工作。“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毕业分配前一天晚上。凌晨5点,我实在睡不着,就去敲年级主任的门。”苏教授回忆:“当得知我被分配到外科时,我高兴得跳起来,把门都撞了。从不可能到可能,这真的是一个奇迹!”多年以后,苏教授探寻奇迹诞生的原因,猜测可能与他在那半年里不间断地给古建辉辅导员写信,陈述自己想从事外科的理由和优势有关。因为辅导员有参加毕业留校分配讨论的权利。苏教授每次追问古建辉副校长这些陈年往事时,老人总是笑笑,不置可否。
年,一张具有年代感的毕业照
到此,就当人们以为,苏逢锡的职业生涯会是一帆风顺。甚至当时就有人以为,苏逢锡是有省委领导关系才得以打破常规进入临床。然而,这恰恰是苏逢锡职业生涯不幸的开始。
原来,那位教授想要的并不是苏逢锡,而是另外一位学生。加之“工农兵学员”的身份,教授对苏逢锡的印象并不好。此后几年发生的事情,坐实了“不好的印象”。
刚进科室的时候,教授就对苏逢锡说:“你这么喜欢外科,那我以后有一天会转你去耳鼻喉科。”“我不干。如果你不要,我就回江门。”年轻气盛的苏逢锡就这样用非常直接的方式顶撞回去。如此一来,不懂人情世故的苏教授就被分配到门诊去“打基础”。“一待就是一年,而后就在门诊与急诊之间换岗。”就这样,在工作的前几年,苏逢锡是在门急诊换岗中度过。
年,彼时的中山二院没有合适的硕士生导师,所以苏逢锡计划报考中山医一附院的教授,并且有出国留学的机会。教授好心提醒苏逢锡,让他回去询问主任意见。没想到,主任很生气地说:“你还不满足吗?不是文革,你还上不了大学。我们现在很多教授的儿女都是工人。”“我当时就顶回去了。”苏逢锡说,“如果不是文革,我还不上中山医呢。我能上清华北大。你这是‘血统论’,是侮辱人格,教授儿女是工人和我有关系吗?”苏逢锡自觉为了这次考研,足足准备了一年,主任不让考,让他觉得很不公平。后来,主任让他再等等,因为区庆嘉主任即将从美国回来,可能升硕导。此时,苏逢锡终于恍然大悟,主任那句“我们培养的干部,为什么给他们”的意思。就这样,苏逢锡第一次考研计划胎死腹中。
年~年,堪称是苏逢锡职业生涯中最黑暗的两年。“文革”结束后,一些教授认为“工农兵学员”在“文革”中荒废了学业,水平差,甚至不如中专生。大环境如此审视“工农兵学员”,在中山医学院也形成了“赶走‘工农兵学员’”的暗潮。
年年中,学校试图通过一次考试,解决“工农兵学员”的学历问题,同时也决定他们的命运前途。不合格就离开,考试合格则可以认定为本科学历,也可以进一步考研。用一次考试,决定“工农兵学员”的未来,这让已经在临床工作几年的苏逢锡觉得十分不公平。于是,苏逢锡有了人生第一次上访,虽然省委知识分子工作处认为学校的做法没有依据,但作为中山二院“工农兵学员”中唯一的上访者,医院领导中“坏形象”又加深了一点。
年,苏逢锡终于考研了。有了第一次挨了敲打经验的苏逢锡“学乖了”,报考了本院的导师。很可惜,离入档只差1分。不过按照当时的政策,只要导师同意还可以通过。但是在全国都在赶工农兵学员的大潮下,导师并不敢签名同意。就这样,苏逢锡与研究生插肩而过。
在考研前,苏逢锡结婚了。结婚本是喜事,但是在大喜的日子,医院的医院的祝福,医院赶出去住。虽然医院借了一个月的房子,但一个月后,苏逢锡还是遭到无情的驱赶。“如果不搬出去,就不给考研。考了也不要你。”医院对苏逢锡的威胁。考研是头等大事,所以苏逢锡只能就范,和新婚妻子一起蜗居在岳母那里。
这一次苏逢锡又上访了。“我现在还记得,那一天,下着大雨,我一边踩着单车,一边流泪到省委上访,向省委知识分子工作处张百泉处长诉说‘工农兵学员’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也就在这时候,我暗暗下定决心,越是不顺,我越是要努力。”然而没想到这一次上访,却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因为上访,医院的处罚:“永远在门诊,不能晋升。”
灾难总是接踵而来。年是苏逢锡最灾难的一年。3月,因为工作不顺利,家人不放心,想来广州看他。然而一场飓风导致翻船事件让苏逢锡失去了五个亲人。随后,母亲又被查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空洞性肺结核,需要住院半年。8月,他本人检查发现耳内肿瘤。“可能是恶性,要马上做手术。”这是耳鼻喉科主任给出的意见,然而科室拒绝放行:“不行!现在科室不够人。”“世界对“工农兵学员”就是如此的冷冰冰。”虽然后来苏逢锡坚持做了手术,也所幸不是恶性肿瘤。但也就在这个时候,苏逢锡开始读懂了世态炎凉。“住院期间,只有两个人来看过我:一个是我挺着大肚子的爱人,另一个是门诊的护士长。”而更让医院已经工作6年的医生,从手术室出来,居然没有一个人认识。这不仅是一个人、一个科室冷漠,这是时代对“工农兵学员”的冷漠。12月,苏逢锡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严重的新生儿黄疸,让初为人父的苏逢锡倍感焦虑,“我当时掏出了身上仅有的块钱,给孩子买了白蛋白。”苏逢锡回忆。一个已经工作多年的父亲,当面临孩子急需用钱的时候,身上只有块钱,苏逢锡当时窘境可见一斑。
“工农兵学员”,给了苏逢锡一个美好的开始,却随即又给他的成长之路铺上漫漫荆棘。就这样,在命运的捉弄中,苏逢锡在门急诊断断续续干了8年。
荆棘路上,且行且采拾鲜花
在门诊的那些岁月里,苏逢锡并没有因时代的不公而选择蹉跎,不思进取。在门诊,苏逢锡发现,肝胆胃肠病人都有人管,唯独乳腺病人没人管。这时候,乳腺专科悄悄在苏逢锡心中种下了萌芽。
苏逢锡从法国带回了座右铭“Puttingtheprogressintothepractice”(把进展用于实践)
年,已经在工作了10年的苏逢锡终于得到了上级“召唤”,重新回到病房。在回到病房做了3个月的住院总医师后,“科里让我填一张表,说是提助教。”苏逢锡回忆。但事实上,苏逢锡已经工作了10年。此时提助教俨然就是一个笑话。不过,原本直言不讳的苏逢锡,在经过了多年的碰壁之后,已经变得沉稳。“我什么也没说,默默地填了那个表。”几天后,消息传来了,“是主治,不是助教。”原来住院总的三个月,苏逢锡工作积极努力,总是受到表扬,打消了从国外回来的区庆嘉主任对“工农兵学员”不好的印象,在学术委员会上,“破格”将他提为主治。
自此,苏逢锡最苦难的日子终于算结束了。
后来,区庆嘉教授问苏逢锡,是跟着他搞肝胆外科还是其他的。当时苏逢锡对乳腺专科还并未明晰,所以先选择了肝胆外科。随后,区庆嘉主任让他先做一个丙肝和肝癌的课题。一段时间后,有人提醒苏逢锡,区庆嘉主任有硕士、博士,而苏逢锡基础不好,搞肝胆很难比得过他们。也正好有一次,苏逢锡见区庆嘉主任时,有乳腺病人来看病。于是苏逢锡就说:“区主任,要么我就搞乳腺算了。”当时,区庆嘉主任就答应了,并让他先写一篇乳腺疾病的综述。“我用了1年的时间,准备了乳腺疼痛综合征的综述,这是我的第一篇论文。”
年,苏逢锡终于有了自己的专科——乳腺专科。但是和其他专科不一样的是,乳腺专科没有病房,只有门诊,人员有且只有他一个人。到年,乳腺专科终于有了自己的病房,仅有4张床位,而且是和肝胆病房混在一起。“那时候,每个副高都有10张床,也许是科里觉得我的专科前景不大,所以只给了4张床吧。”苏逢锡猜想,“别说4张,即使是1张,我也很高兴。”就这样,苏逢锡建立了乳腺专科的雏形。“事实上,我那时候每天都保持20多个病人,仅有4张床,怎么办?”当时,医院一大“景观”。由于床少病人多,他只能从别的科室借床位。“内科、外科、ICU,全部都有我的病人。几乎每层楼都有我的病房,经常发生查房查漏了的现象。”
就这样,乳腺专科从4张床位开始起步。床位有了,没有医生怎么办?于是,苏逢锡招了第一个研究生。“说是我的研究生,其实挂的是副院长名义招的。”这位研究生便是现在的乳腺外科副主任贾卫娟。“所以说,贾教授算是和我一起创业的元老了。”如今回想,苏逢锡很满足。
除了研究生,苏逢锡还充分利用本科实习生帮忙。“那时候,5年制学生都非常愿意来我这实习。”苏教授介绍,“因为我愿意放手,每个来实习的学生,都是最好的。我都把他们当作主治医师。他们觉得受到高格调的使用,能学到东西,即使他们离开,也会介绍好学生来我这里。”
就这样,苏逢锡的乳腺专科,从没有床位到4张床位……在而后专科建设路上,虽然仍时有困难,但苏逢锡总能找到办法解决困难。
鲜花终有芬芳满园时
乳腺专科已建立,接下来面对将是发展的难题。“勇立专业发展和专科发展的潮头,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牢记带领科室发展壮大的使命,不断创新,开拓进取,成为传奇故事的缔造者。”这是苏逢锡今年给自己的专科建设高度总结的简介。
查房是严肃的病例讨论,也是分享病情好转的喜悦
创新是苏逢锡专科建设中的最重要的关键词。如何从传统的“开刀是外科,用药是内科,小儿是儿科”中独辟蹊径发展专科?医院都曾尝试过成立医学部,比如心血管医学部,肺部肿瘤医学部……中山二院也曾尝试过,但机械地将内外科合并起来,效果并不好。偶然间,苏逢锡得到一位国外教授对专科研究的指点。研究称专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屋檐下松散的结构,另一种是一个树根上实体的结构。前者犹如国内目前很常见的MDT,而后者则鲜有实践。“我要做实体的。”苏逢锡确立了专科建设的理念,但是没有模板参考怎么办?苏逢锡带着如何践行理念的思考多次出国考察。苏逢锡明白,要将乳腺相关学科直接吸收纳入到乳腺专科中,涉及部门太多,很难速成。因此,苏逢锡采取曲线发展的方式——先自己培养相关医生,而后再谈学科建设。在这样的行动方针指引下,乳腺影像科、内科、整形科在~年相继成立。经过多年的厚积薄发,终于在年,已经拥有多个学科的乳腺专科被认定为乳腺肿瘤医学部。接下来的发展则相对顺利。截至目前,中山二院乳腺肿瘤医学部已经拥有乳腺外科、内科2个A级学科,乳腺整形科、放疗科、诊断科等3个B级学科。此外,还有乳腺病理、心理、随访等多个岗位人才,为今后学科发展作储备。“这和国内其他医学中心不同的是,别人的医学中心是多个学科机械合并,而我们的医学部的学科都是自己培养,分化而成。所以各个学科联系更紧密,工作效率更高。”面对镜头,苏逢锡一脸自豪。如今的中山二院乳腺肿瘤医学部架构充分展示了苏逢锡当初“以器官分专科”的形成一个实体的专科理念。这样的特色将“以病人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年乳腺肿瘤医学部成立
曾经一度充满荆棘的乳腺专科之路,在苏逢锡的不懈努力下,现在终于“鲜花芬芳满园”:中山二院乳腺肿瘤医学部现有张床位,每年乳腺病人出入院人数次近例,乳腺手术台次达余台,每年新收乳腺癌病人近人,每年乳腺专科门诊就诊数达5万多人次,并且以每年15%的幅度快速增长。在技术方面,苏逢锡教授坚持对早期乳腺癌进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多项治疗水平已在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水平:乳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90%,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率达57%,并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的保乳手术,近年来引进Oncoplastic保乳手术技术,提升了乳腺癌保乳术后的美观性;而以保留腋窝为目标的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的手术近例/年。保腋窝率42%。在乳腺癌个性化治疗方面苏逢锡也有独到的理解,他在国内较早的开展了乳腺癌的术前化疗,提高了乳腺癌的可手术率和可保乳率;坚持足量、按时和严格指征的乳腺癌术前及术后辅助化疗。此外,苏逢锡在国内率先提出乳腺癌全程管理的概念,并设立了乳腺癌疾病管理师的岗位,全程管理乳腺癌病人,目前也取得了初步成功。
繁花过后,开启新的起点
今年,已经63岁的苏逢锡教授,从科室主要领导岗位上逐渐退下来。对于自己过去的近40年医学人生。苏逢锡说:“我几乎给自己满分,因为我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付出努力的结果,特别是遇到很多不可想象的事情的时候,一步一步走出来。但之所以是几乎满分,是因为还心存遗憾。”
苏逢锡觉得现在的乳腺专科建设还不够,他的目标是想专科做到像麦当劳那样,可以实现快速复制。“麦当劳有3万多个指引,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甚至精确到分秒。我最想的是做一个乳腺科的SOP(标准操作程序),将乳腺科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用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苏逢锡解释,“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我的专科做得有多大,而是做一个像欧洲专业乳腺中心(Eusoma)建设标准实现快速认证并复制。”
由于太多的经历投入到工作中,家庭的牺牲比较大,对此苏教授深觉歉疚。“特别是最困难的时期,我的爱人在背后给了我很多默默地支持。我现在从主任位置退下来,以后会更加重视家庭。”
对于未来的规划,苏教授坦言,60岁是新的起点,他将重新布局自己。首先要帮助科室平稳过渡。其次是做一些符合当前医改趋势的工作,“虽然现在具体工作还没有明晰,但我会尽我所能”。苏教授露出一丝微笑,大有不便明言之意。
重任暂卸,我愿绿茵为伴,松柏抚肩
记者手记
和很多出生医学世家的专家教授从医之路一帆风顺不一样的是,苏教授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只能在荆棘中采拾鲜花。但重要的是,他对乳腺专业的信念充满执着,让他取得了现在的成绩。因此,苏教授一直说,虽然那段经历给了他许多不堪回首的往事,但现在他依然感恩这样的经历。没有这段经历,也可能就没有现在他。在苦难中,也有过多次的重新选择的机会,但是执着坚定了他“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如今他真的“成为传奇故事的缔造者”。
左起:《医师周刊》记者王瑞,苏逢锡教授,肿瘤名医李泽龙
移动医疗战略合作伙伴:
合作
oncologyvip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