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癌是怎么回事?
1.定义
类癌又称嗜银细胞瘤,此种细胞来源于胚胎神经嵴,广泛分布于消化道,能产生多种肽胺类激素。是一种低度恶性、生长缓慢、预后相对较好的恶性肿瘤。因其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部分病例在临床上可出现类癌综合征。肿瘤分泌过多以5-羟色胺(5-HT)为主的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皮肤潮红、腹泻、哮喘和心瓣膜病变等表现。
2.发病部位
类癌可见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最常见的是回肠远端的1/3、直肠、阑尾。其他部位包括食管、小肠、大肠、胃、胰、总胆管、支气管及卵巢等。消化道是类癌发生率最高的器官,占73.7%,其次为呼吸道,约占25.1%,其他部位的类癌罕见。
3.5-HT是类癌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通常身体每日产小量的5-HT,储藏在胃肠道黏膜。正常食物中的色氨酸只有约1%的量转变成5-HT,巨大类癌组织可使食物中全部色氨酸转变成5-HT。5-HT在体内进一步代谢成为5-羟吲哚乙酸(5-HIAA)。本病患者,日从尿中排出-mg,所以测定尿中5-HIAA含量,可以诊断本病。由于色氨酸多被用于合成5-HT,病人可表现烟酸缺乏,而出现癞皮病。
4.临床表现
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原则上发生于广泛肝转移时,其机制为肝不能对5-HT等活性物质提供足够的灭活能力,过多的5-HT进入体循环,引起症状。其主要原发病为小肠类癌。
类癌综合征患者心内膜、胸膜、腹膜、腹后壁等部位均有纤维组织增生,其原因可能为过多的5-HT等代谢产物所致。其所引起的病理改变有盆腔纤维化致泌尿道梗阻1.皮肤潮红:主要发生在面、颈及日光暴露区,也可遍及全身,为阵发性,可突然发作,为鲜红色,持续时间可自数分钟至1-2d,皮黑的病人颜色改变多不明显。常同时伴有面部及眼眶周围水肿、心动过速、血压低、及肺胃肠的症状;病人常有温热感;有时只见球结膜的血管扩张。诱发刺激有进食(尤其乙醇)、疼痛、体力活动、情绪波动等。儿茶酚胺能引起发作。皮肤潮红如果阵发数年,则在经常发作的部位出现固定性皮肤改变,即多数细血管扩张及轻微红色,特别易见于颊部、鼻部、上唇及下颏。关于皮肤潮红的发生机制可能由于类癌组织产生过多血管扩张激肽、组胺、前列腺素致血管扩张;能致皮肤片状潮红。2.胃肠道症状:腹泻、腹痛、腹胀及里急后重较为常见,程度轻重不亦可有恶心、呕吐、肠梗阻和吸收不良腹泻。当类癌有巨大肝转移时,致肿瘤相对性缺血、坏死、出血,伴有阵发性严重右上腹痛、右肩痛、发热、白细胞偏高和其他全部急腹症表现。类癌向浆膜和肠系膜淋巴结转移,可致肠粘连、固定、牵拉、梗阻、缺血。3.心脏症状:通常血压正常或降低。当皮肤潮红时,可有严重低血压,甚至休克。高血压并不多见,但高血压与严重头痛倾向较多见于原发性支气管类癌而转移者。晚期可有充血性右心衰竭,为致死的常见原因。心脏听诊杂音表示为肺动脉瓣狭窄,三尖瓣狭窄和闭锁不全。水肿可由于心力衰竭、腹泻、蛋白丢失、肝转移瘤等发病。心内膜纤维化主要侵犯右心瓣膜及心内膜,肺动脉瓣狭窄,三尖瓣狭窄和闭锁不全最为常见。左心受累最轻,心脏受累主要是肝转移瘤所产生的5-HT等物质进入右心所致,故右心内膜易受累。肺能使这些物质灭活,故左心不亦受累。当肺有类癌组织或有右至左的分流时,这些物质逃避了肺的灭活而达左心,遂有左心瓣膜病变。4.肺症状:20%-30%的类癌患者有哮喘和呼吸困难,其表现与支气管哮喘相同。5.营养不良:表现消瘦,甚至呈恶液质,这是由于肿瘤的分解代谢作用和严重腹泻所致。晚期病例可有癞皮病和痴呆,其烟酸缺乏的原因有二:腹泻致烟酸及其前体色氨酸摄入不足;类癌组织利用大量色氨酸合成5-HT。6.其他:类癌综合征对妊娠不利,易致早产、死产和胎儿生后不久死亡。实验表明,5-HT对妊娠动物胎儿及胎盘有毒性作用。
5.诊断
尿中5-羟吲哚乙酸(5-HIAA)测定:原理:99%的5-HT在体内转变成5-HIAA经尿排出,故测尿中5-HIAA增多,有诊断价值。诱发试验:饮乙醇10ml,约1/3病人3-4min后出现皮肤潮红。静脉注射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不超过15-20pg或肾上腺素不超过5-IOμg)可以引起皮肤潮红,但本法可引起血压下降,休克等严重症状,不宜轻易使用。内镜下彩超示(1)病灶呈低回声结节;(2)病灶内部回声均匀;(3)病灶边界清晰;(4)早期病变位于黏膜深层或黏膜下层。寻找其他部位的类癌:X线胸部检査、支气管镜检査、盆腔检査、B型超声、CT、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探査胰外脏器肿
瘤。
6.治疗
1.手术治疗:未转移的类癌可以手术切除治愈。其他如回肠类癌因已有肝转移,手术切除部分肝或转移癌可缓解症状。因腹之局部纤维化致肠系膜血管闭塞和肠段缺血,切除此坏死肠段可获长期缓解。2.化学疗法:由于本病过程较缓,且化疗效果欠佳,在早期除非症状显著影响生活,一般不用化疗。单用氟尿嘧啶或环磷酰胺,有效率为23%-33%。3.肝动脉闭塞:方法有肝动脉结扎或栓塞。症状缓解期3-10个月。如果同时开腹切除回肠原发瘤或坏死小肠,效果更好。肝动脉闭塞后加化疗,对症状缓解比单用一种治疗效果更好。4.生长抑素:能立即缓解症状,降低血浆5-HT及尿5-HIAA。5.对氯苯丙氨酸:是色氨酸羟化酶抑制剂。此酶是色氨酸转变成5-HT所需之酶。6.干扰素:能改善症状。36例报道中,有42%的病人尿5-HIAA量减少,11%瘤体缩小。7.类癌综合征伴发之心脏病:为最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致死。目前难以逆转或停止此心脏内膜纤维化的发展。对严重瓣膜损坏者,有的可考虑瓣膜置换。
???7.预后
1.本病诊断以前多有数年的病史,甚至10-15年病史。病程进展缓慢,自发缓解及加剧,但总的情况是逐渐恶化。最后多死于心力衰竭、肝衰竭或肠梗阻。保守治疗包括营养和药物,可维持很长时间。类癌综合征是慢性病,即使已有广泛转移,较其他同样范围的小肠肿瘤预后会好些,有的仍能存活5-20年。2.有人观察,本病的存活期中位数自第1次皮肤潮红算起,为38个月;自24h尿5-HIAA>mg起为14个月;自类癌心脏病起只有11个月。3.回肠类癌手术切除一段小肠,由于减少肠的吸收面积,会加剧原来的腹泻和营养不良。切除远端回肠,会损伤胆盐的肝肠循环,肠道丢失过多胆盐,能使腹泻加剧。
治疗:肿瘤直径≥50px者60%~80%有转移(外科手术),≥1.0且2.0cm者10%~15%有转移(内镜下治疗,注意是否要追加外科手术),1.0cm者转移不足2%(ESD)。因此,一般将肿瘤直径是否≥2cm作为判断直肠类癌良、恶性的关键指标。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