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鸭肝炎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一般雏鸭发病初期表现为精神萎靡,羽毛松乱,缩颈呆立,眼半闭呈昏睡状,食欲不振至厌食、绝食;发病12~24小时即出现神经症状,病鸭全身性抽搐、运动失调、两脚痉挛,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状,身体倒向一侧或就地旋转,数小时后死亡。也有的雏鸭不见任何症状便突然死亡。 剖检主要病变在肝脏,表现为肿大、质地脆弱,色泽暗淡或发黄(小日龄的多呈土黄或红黄色),表面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斑状出血灶。此外,胆囊肿大,充满褐色、淡茶色或淡绿色的胆汁;脾、肾有时也肿大。 防治:目前,对鸭病毒性肝炎病还没有特效药物予以治疗,因此重在预防。采用康复鸭血清、高免鸭血清及高免卵黄抗体可有效控制本病。疫苗免疫接种的方法是:①有母源抗体的雏鸭,在7~10日龄时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②无母源抗体的雏鸭,在出壳后1日龄即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或高免鸭血清及高免卵黄抗体0.5毫升/只,10日龄再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③种鸭在开产前12周、8周、4周分别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2~3次,其母鸭的抗体至少可以保持7个月;若在用弱毒疫苗基础免疫后再肌肉注射鸭病毒肝炎灭活疫苗,则能在整个产蛋期内产生带有母源抗体的后代雏鸭,其母源抗体可维持2周左右,并能有效抵抗强毒攻击。雏鸭一旦发生病毒性肝炎,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除严格消毒、在饲料中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外,还必须肌肉注射高免鸭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0.5毫升/只,10天后再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4、鸭传染性浆膜炎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鸭,其中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染,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5%~75%不等,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尤其是秋末和冬春季节为甚。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等接触感染,恶劣的饲养环境如育雏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鸭舍潮湿、舍温过冷或过热以及饲料中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蛋白质水平过低也易造成发病或引发并发症。主要临诊症状为:患鸭精神委顿,食欲下降甚至废食,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拉绿色稀粪,并伴有共济失调或抽搐等神经症状。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以及脑膜炎等,从患鸭的心血、肝、脾及脑中极易分离到鸭疫里默氏杆菌。 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剖检病变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脾脏肿大、呈斑驳样。体表局部慢性感染病鸭在屠宰去毛后可见局部肿胀,表面粗糙、颜色发暗,切开后见皮下组织出血,有多量渗出液。 防治:①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应激。②对水域进行经常性消毒。③鸭疫里默氏杆菌常与鸭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而且这两种细菌都有很多血清型,因此使用当地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菌株制备的灭活菌苗进行免疫接种,效果良好。④鸭疫里默氏杆菌和鸭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应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有效药物进行治疗,二种杆菌均对头孢噻呋、壮观霉素高度敏感。5、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全身或局部感染性疾病,主要有大肠杆菌败血症、腹膜炎、生殖道感染、脐炎、输卵管炎、气囊炎、蜂窝质炎等。 各种日龄的鸭都可感染发病,以2—6周龄多见。病鸭和带菌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还可通过伤口、生殖道、种蛋表面污染途径传播。被该菌污染的饲料、饮水、尘埃、工具等均是传播媒介。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北方以寒冷的冬春季多见。成年鸭和种鸭主要为零星发病死亡,商品肉鸭病死率可达50%左右。 症状:卵黄囊炎及脐炎型发生在新出壳鸭,主要表现为脐部肿大发炎,卵黄不吸收,腹部膨大,多在几日内死亡;眼炎型多见于1—2周龄雏鸭,结膜发炎,流泪,有的有角膜混浊,眼有脓性分泌物,可粘合上下眼睑;败血型多见于1—2周龄幼鸭,常突然死亡,病鸭可见精神食欲下降,渴欲增加,羽毛蓬松,缩颈闭眼,腹泻,喜卧,有的出现呼吸道症状,眼鼻常有分泌物,病程一般1—2天;浆膜炎型,常见于2—6周龄肉鸭雏,精神食欲均不佳,气喘,甩头,眼和鼻腔有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缩颈闭眼,嗜睡,部分有腹部膨大下垂症状,病程2—7天;关节炎型,多见于7—10日龄雏鸭,可见一侧或两侧跗关节肿胀,跛行,食欲下降,常3—5天内死亡。此外还有脑炎型—呈现神经症状;肉芽肿型—逐渐消瘦、腹泻;生殖器皮炎型等等。 病变随各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比较典型的病变有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肝脏可见肿大,青铜色或土黄色,浆膜上有一层纤维素膜覆盖,有时有散在的坏死灶或出血点;气囊壁增厚、浑浊,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心包粘连,心包囊内充满纤维素性渗出物。其余还有:卵黄囊水肿增厚,卵黄的吸收不良与变质,喙、脚蹼常干燥;关节的肿胀发炎,内有纤维素性关节液;眼结膜炎病变;脑膜充血、出血;实质脏器粘膜及浆膜上的菜花样肉芽肿;生殖器官炎症、变形、变性等病变。防制:由于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和外环境中,因此对其的防制应采取综合措施。①种蛋的孵化要做好消毒工作。对商品肉鸭必须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及其卫生,并采取全进全出制度。③免疫接种,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复杂,使用的疫苗应为混合血清型疫苗,最好是能鉴定出本场大肠杆菌血清型,使用相同型疫苗。④药物防治:多种抗菌药对大肠杆菌都有较好疗效,如头孢噻呋、壮观霉素等,但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在预防时应定期轮换用药。另外对气囊炎、肝周炎、卵黄性腹膜炎等出现较严重病变的,抗菌素疗效很差。6、禽衣原体病 禽衣原体病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患病或感染鸭可通过血液、鼻腔分泌物、粪便、大量排出病原体,污染水源和饲料等。健康畜禽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伤口和交配等途径感染衣原体,吸入有感染性的尘埃是衣原体感染的主要途径。一般来说,幼龄家禽比成年易感,易出现临床症状,死亡率也高。 症状:幼龄鸭患病常常死亡,成年者则症状轻微,康复后长期带菌。雏鸭眼和鼻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不食,拉稀,排淡绿色水样稀粪。病初震颤,步态不稳,后期明显消瘦,常发生惊厥而死亡,雏鸭病死率一般较高,以5-7周龄鸭最为严重,成年鸭多为隐性经过。 病鸭剖检时可发现气囊增厚、结膜炎、鼻炎、胸肌萎缩和全身性多浆膜炎,常见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肝脾肿大,肝周炎,有时肝脾上可见灰黄色坏死灶;病鸽肝、脾肿大,变软,色变深,气囊增厚。胸腹腔浆膜面、心外膜和肠系膜上有纤维蛋白渗出物。如发生肠炎,可见泄殖腔内容物内含有较多尿酸盐。 防制:①综合措施为有效防制衣原体病,应采取综合措施,特别是杜绝引入传染源,控制感染动物,阻断传播途径。 加强禽畜的检疫,防止新传染源引入。保持禽舍和畜栏的卫生,一旦发现可疑征象,应该快速采取方法预以确诊,必要时对全部病禽扑杀以消灭传染源。带菌禽类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衣原体,故禽舍要勤于清扫,清扫时要注意个人防护,如戴口罩、禽舍清毒等。②免疫接种。用感染衣原体的卵黄囊制成灭活苗,免疫动物可产生较好的预防效果。③治疗鹦鹉衣原体对青霉素和四环素类抗生素都较敏感,其中以四环素类的治疗效果最好。大群治疗时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四环素(金霉素或土霉素)0.4g,充分混和,连续喂给1~3周,可以减轻临诊症状和消除病禽身体组织内的病原。7、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由H5和H7亚型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所引起的疾病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最近国内外由H5N1亚型引起的禽流感即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A类传染病,我国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列入一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与患禽(包括与患禽接触的器具)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染,各种日龄的禽均可感染。此外,带毒的飞鸟或水禽常常成为传染源,引起家禽大批发病和死亡。 禽流感的传播有健康禽与病禽直接接触和健康禽与病毒污染物间接接触两种。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因此,病毒可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含病毒的分泌物、粪便、死禽尸体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饮水、禽舍、空气、笼具、饲养管理用具、运输车辆、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等均可机械性传播。健康禽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引起发病。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候鸟(如野鸭)的迁徙可将禽流感病毒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通过污染的环境(如水源)等可造成禽群的感染和发病。带有禽流感病毒的禽群和禽产品的流通可以造成禽流感的传播。临床症状:禽流感的潜伏期从数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天。潜伏期的长短依赖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剂量、感染途径、被感染禽的种别和禽体的状态。急性感染的禽流感无特定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可见食欲废绝,体温骤升,呼吸道症状,下痢,后期出现神经症状。伴随大量死亡。 病理变化:禽流感的病理变化因感染毒株毒力的强弱、病程长短和禽种的不同而变化不一。主要表现为头肿,肉髯、冠出血,小腿和趾部皮下出血,腺胃乳头出血及输卵管炎等。 防制:①免疫注射:H5N1亚型(Re-1株)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商品代肉鸭7-14日龄时进行首免,每羽接种剂量为0.8毫升,预计饲养周期超过2个月的,首免后3周再加强免疫一次,每羽接种剂量为1.5毫升。种鸭、蛋鸭7-14日龄时首免,每羽接种剂量为0.8毫升;三周后作二免,每羽接种剂量为1.5毫升;以后每间隔3个月加强免疫一次,每羽接种剂量为1.5毫升。②疫情发生时,应坚决实施疫情扑灭措施,将所有病死禽、被扑杀禽及其产品、排泄物以及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垫料、饲料和其他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可以选择深埋、焚化、焚烧等方法,饲料、粪便也可以发酵处理。对场地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
白癜风会传染么治疗白癜风北京医院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