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大师颜德馨:养生没有捷径(颜德馨,年生,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学家。年被卫生部等授予的“国医大师”称号)
冬至刚过,又是进补最佳时机。
九十四高龄的“国医大师”颜德馨曾在接受《解放周末》独家专访时,透露了他的养生之道,并从中医学角度直言时下进补养生热潮中的种种问题。
1膏方不能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补”,也不能一味求“贵”
解放周末:近年来,膏方进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早在入冬前,不少医疗机构就纷纷办起了“膏方节”、“养生节”。
颜德馨
膏方是中医养生的一种精华与传统。冬季天气寒冷,是万物封藏的季节,此时适当进行调理进补,对一些慢性病患者以及亚健康人群能起到很好的疗效。但膏方虽好,却不能盲目迷信甚至急功近利,否则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解放周末:俗话说“冬令进补,来年打虎”,可见人们对冬令进补总是抱以“包治百病”的期望。
颜德馨
我看,补得不好,适得其反。吃膏方导致腹泻、胸闷、胃口减退的例子屡见不鲜。
中医看病有一条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也就是说,补的前提是身体有虚证。现在的中老年人甚至中青年人中,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富贵病与平时的饮食滋腻密不可分,这类人如果一味地吃传统意义上的“补药”,动辄人参、龟板、鹿茸、阿胶,只会令身体雪上加霜。
进补最忌人云亦云,切勿凭感觉自行买补药服用。先请中医进行诊断,明确自己的体质,然后对症下药,才是明智之举。
解放周末:把传统的“进补”理解成调理、调补,或许更为贴切。
颜德馨
的确如此。膏方不能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补”,换个角度来理解,也就是不能一味求“贵”。现在一张膏方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不在少数。药材再名贵,如果用得不恰当,人体不吸收,又有何用。
我的恩师秦伯未当年有一句话,让我受用至今。他说:“开膏方的诀窍不外乎四个字:从轻发落。”
解放周末:怎么理解这个“轻”字?
颜德馨
剂量不宜过重、药性也不能太重。保证药的吸收,是中医用药的灵魂。如果过度服用人参、黄芪等补气药,会导致腹胀;过量服用红参、鹿茸等补阳药,会出现大便秘结、烦躁、血压升高等反应;过分使用阿胶、龟板、鳖甲等滋腻药物,会出现恶心、腹泻等反应。记得我的恩师当年制膏时,很少用阿胶等“荤膏”来收膏。
清代一位中医名家说过“胃以喜为补”,也就是说不管吃什么药、吃什么补品,首先要求得胃的舒畅,只有胃吸收得好,才能达到养生祛病的目的。
开膏方时,无论从剂量、药味的选择,还是药味的配伍上,都要遵循这一原则。我的经验,是在众多滋补之品中加入一些能消除药物的黏腻之性、帮助脾胃消化吸收的药材,比如苍术、木香、厚朴等。
解放周末:看来,开膏方需经过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
颜德馨
当然。膏方不是速成品。吃膏方者不能抱着吃几天就药到病除的心态,必须经历长时间调理的过程方能见效。
药的配伍不能随意组合套用,除了要遵循“胃以喜为补”的原则,我还有一点心得,那就是要“动静结合”。
膏方内的补药多为“静药”,有些滋腻难消化的可能会妨碍气血的畅通,如配以辛香的“动药”就能“补而不滞”。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适当服用决明子、红花、葛根、丹参等与补药搭配,能起到固本清源的效果。
解放周末:作为“国医大师”,您个人有吃膏方的习惯吗?
颜德馨
我吃的膏方既不名贵,也不复杂,主要就是一些健脾、补气、活血的药物,不外乎红花、桃仁、赤芍、柴胡等。在吃法上,我提倡每天早上空腹用开水冲服,不主张一天服两次。尤其是晚餐如果吃得油腻,再吃膏方,容易影响其消化吸收。
2养生没有捷径,必须细水长流,更不可“按书生活”
解放周末:除了认为吃膏方进补外,许多电视节目似乎更热衷于鼓吹食疗养生:与吃药相比,食疗更为简便易行。对于这一现象,您怎么看?
颜德馨
中医自古就认为,治疗疾病应“先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可见,食疗有一定的作用与价值。但近来,那些伪大师、伪中医夸大了食疗养生的作用,误导了不少人。
解放周末:最为人熟知的说法就是:“吃进来的病,能吃出去。”
颜德馨
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说法,实在荒谬。食物虽然与药物一样,都具有“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性能,寒凉食物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温热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的作用。但食物的性质大都比较平和,如果说一种食品吃上几天就能让人的血脂、血压明显变化,那是无稽之谈。食疗养生的确有助改善体质,但通常都需要长期食用,才会见效。
解放周末:养生没有捷径,必须细水长流。
颜德馨
是的,万万浮躁不得。比如当今常见的糖尿病、脂肪肝等,大多是长期饮食不当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怎么可能指望用一种食物十天八天就治好呢?只有改变饮食习惯、平衡营养、增加运动、调整起居、消除病因,才能逐步改善。
解放周末:很多人热衷于食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食物安全,没有副作用。
颜德馨
刚才说到,食物都有“四气”和“五味”。辛、甘、酸、苦、甜这五种滋味各有作用,即所谓的“辛散、甘补、酸收、苦降、咸软”。食物还有补和泻、阴和阳的属性,所以食物的搭配也存在配伍的讲究。更何况,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人的饮食各有禁忌。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体质,盲目跟风,只追求所谓的功效,却不管自己是否适合吃,那么食物也会致病。
解放周末:包括食疗养生在内的各类养生方法之所以受到追捧,与眼下五花八门的养生书籍的热卖不无关系。
颜德馨
养生不能“按书生活”。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不可盲目照搬书本。
解放周末:现在,只要和养生、中医挂上钩的,特别是贴上“秘方”、“秘诀”标签的书,都能卖得很火爆。
颜德馨
不得不指出,现在的“养生市场”亟需有关部门加以规范,无论是电视节目、书籍刊物,还是养生产品,可谓良莠不齐。你看看这个,连药材也被“快餐化”了。
(颜老把一袋印有能补血养颜字样的“即食阿胶”递到记者面前,这种阿胶被制成像糖一样的小块包装。)这样的保健品,让我这个搞了一辈子中医的人感到伤心。阿胶的确能补血,特别适合有虚劳之证的人,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吃,它有一定的禁忌。更何况,阿胶怎能即食?必须用酒烊开,才能入药,起到应有的效用。这些传统都是有学问的,岂能随便改掉。
解放周末:那养生到底有没有“秘诀”,能不能谈谈您的心得?
颜德馨
养生没有捷径,也谈不上秘诀,无非是遵循那些最朴素的道理。
我认为,生命在于“流动”。我的晚餐基本上都吃粥或稀饭,粥里从不加所谓的食疗药材。
对老年人来说,要尽量吃得清淡些,口味过重,会内损脏腑。饮食宜温热、熟、软,最忌生冷粗糙。老年人的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已经衰弱,而且大多牙齿不好,吃粗糙的食物容易损伤肠胃。
我也从不乱吃补品,通常就是服一些刚才提到的活血化淤运脾的药,做到“每餐必饥,每食必喜”。
解放周末:每食必喜,是否意味着吃饭要带着好心情?
颜德馨
哈哈,也可以这么理解。刚才说到开膏方的原则是“胃以喜为补”,其实日常饮食也是如此。
“胃喜”是一种心理状态,有食欲很重要,勉强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古时就有名医提出,不必过分苛求膳食的设计,病人想吃什么就应该补什么。无论是药物还是食物,倘若食后胃中觉得舒服,则益于人体。否则即使是吃山珍海味,如果食后不适,脾胃运化不佳,反而对人体不利。
饮食不过量,不吃不消化、“胃不喜”的食物,一切以“喜”为界,就是我的饮食之道。
3现代人往往过分注重饮食、药物的作用,忽视了精神的调养
解放周末:您刚才说,您的养生心得是生命在于“流动”,除了饮食,“流动”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颜德馨
从宏观来看,养生是一种文化;对个体来说,就是追求一种心境。保持流动的心境,归根到底是为了追求平衡,既包括心理的平衡也包含生理的平衡。
解放周末:在“流动”中“平衡”。
颜德馨
所谓“流动”,就是不吃增加肠胃负担的食物、不穿过于臃肿厚实的衣服,因为衣着宽松,才能保持全身气血的畅流。选择衣服时,我还比较注重衣服的颜色,颜色也会影响心情。当然,流动还包括适当的运动,每天散步半小时以上,是我多年的习惯。
解放周末:使心情保持“流动”,似乎更为不容易。
颜德馨
是的。正如大家所熟知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换句话说,就是情绪如不加以控制,太过激烈,就会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去平衡。
解放周末:乐观者长寿。
颜德馨
正是如此。精神舒畅,血液循环才会好,生理的各项功能才能保持旺盛。
解放周末:但人生难免忧愁烦恼,您又如何排解?
颜德馨
我的原则是尽量不发怒,即使遇到一些烦恼,我也有两个让心情“流动”起来的方法:一是向亲人诉说,一吐为快。从中医角度来说,有话就说,能疏肝解郁。
二是写字。练字需安心调气,气调,则脉络自通。手的精微活动又是“脑的外化”,提笔泼墨,是一种自我调节,更是健脑之举。
解放周末:中医讲求“精、气、神”三者的平衡,保持精神、心理的健康是养生的一大要义。
颜德馨
没错,“精、气、神”被历代养生家誉为人身“三宝”。而“神”字,却时常被忽略,现代人往往过分注重饮食、药物的作用,忽视了精神的调养。
解放周末:特别是在疾病面前,有些人并不完全是被疾病打垮,而是先被自己的情绪击垮。
颜德馨
保持信心和勇气与养生祛病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心情舒畅能使心理状态平衡,从而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而不良情绪则会使内脏生理机能紊乱,使疾病加重。意志坚强者,能增强抗病能力,意志怯懦者,往往经不起疾病的折磨。我自己就有这方面切身的体会。
解放周末:您的信心和勇气源自哪里?
颜德馨
9年前,我因为不慎摔倒而骨折,需要做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前,我曾经犹豫过。
解放周末:是什么让您最后决定冒这个险?
颜德馨
我卧床后,一位好友来看望我,他说:“颜老,我知道您不甘心放下您的中医事业,但如果您要继续工作,就必须动这个手术,否则如果常年坐轮椅,生活质量必定下降,还谈什么事业。我知道,中医事业就是你的精神支柱。”最后,当我决定接受这个大手术时,我的家人都非常惊讶。
手术后,我的病人又给了我恢复的动力。虽然我家门口一直挂着“谢绝来访”的牌子,但鲜花还是摆满一地。能与病人结下情谊,能再为病人服务,我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躺在病床上,我曾这样对自己说:一定要把病看好,一定要好起来,还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做。
病愈后,家人也多次劝我不要干了,好好休息,可我这个人就是不服老。我们家族多年从事中医事业,现在已经到了第四代,中医给了我一切,我感激不尽,我想为中医事业的发展竭尽我的所能。
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精足以鹿为代表,鹿一年只交配一次。
气足以乌龟为代表,乌龟整年不吃仍可生存。
神足以鹤为代表,鹤飞千里后,只稍为一休息又可翱翔千里。
鹿因精足,所以从幼鹿到成鹿样貌都很年轻可爱。
乌龟因气足,生命力特强,所以为长寿之表征。
鹤自古至今似乎不曾有人发现其尸体,故有「千年龟,万年鹤」之一说。
鹿、乌龟、鹤这三种动物都不是肉食动物,所以欲求长生,仍须以蔬菜为主。
天地万物都有一种非常奇妙的本能,就是「必须传宗接代」的潜能!譬如一棵竹子面临枯死之前,才大量开花,以求后代延续。
人类和所有动植物也都一样有这种本能,所以当人纵欲过度,极易耗尽生命,走入死亡之路。
道医认为,人有「三宝」,即精、气、神。精气神乃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人要:精满、气足、神旺。只有养足了精气神,人体才会健康发展,少生疾病。
那么,道医如何养足精气神,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一、何为精气神?|
▼
▌1、精
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主要由肾来管理,常常有「肾精」之称。「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过程。
▌2、气
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
▌3、神
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所主。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二、如何养足精气神?|
▼
精满、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则仅存,亡则俱亡。
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明·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
有医家认为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要养生保健长寿延年,必须「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所以要保养精、气、神三宝,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则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
气功中的静养功法,就是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心身,是养足人体精气神一种较好的手段。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静心宁神,摒除杂念,放松全身,达到万念皆空,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保护性抑制状态。久久行之,能收到保养精气神的功效。精满、气足、神旺,则精神焕发、行动矫健,老年人能鹤发童颜,延年益寿,青年人可长葆青春,推迟衰老。
总之,养足精气神对于人体保持健康、益寿延年非常重要,尤其要注重对于「神」的保养。日常生活中要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宽广,情绪稳定,方可避免精神疾病的侵袭。
财色名食睡,道家称为五欲,实际上也与五行五脏相对应:
1、财为金应肺;
2、色为水五脏应肾;
3、虚名为火五脏应心;
4、食为土五脏应脾;
5、睡为木五脏应肝。
在五欲之中,以色、食、睡最难去除,佛道都有相应超越的方法和境界。
古代道家说:精足不思淫,炁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实际上就是不断充实相应脏腑之机,最后实现水火既济而超越五欲的过程。
▌1、精足不思淫
对应的是道家百日筑基之初始修补阶段,酒色财气四关度越后,断除邪淫之心,不断固摄元精,恢复如孩童之未泻未经之状态。
▌2、炁足不思食
对应道家炼精化炁即道家百日筑基之中高级阶段,终化淫欲为火光三昧,打开了直接与宇宙能量相沟通的通道,所谓「采气」大关,可以达到不思食的效果,古代也有辟谷、食气之说。仔细分析,一般食物也对应胃脾功能,黄帝内经认为对应于天干戊和己,二土成圭,当与中宫土位之勾连密切相关。
▌3、神足不思睡
古人称为「斩睡魔」,在道家对应炼炁还神的过程,这一个过程若修得好,可以夜不倒单(不睡眠)。实际上这与炁归脏腑、入中脉造成中脉的通透有关,一般人只能炁走十二正经,则有子午流注的规律,也必然会有特定时辰炁的胜衰,造成一天内人心理和生理的节律,睡眠也由此原因导致,当炁入中脉之时,全身脏腑经脉之炁都比较充足,则不受节律造成的炁脉盛衰约束,也就可以不用睡觉而不受其约束。
一般来说,筑基补漏初级阶段完成方能精足不思淫,不思淫才能炼精化炁;炼精化炁完成方能炁足不思食,不思食方能炼炁化神;炼炁化神完成方能神足不思睡,不思睡方能炼神还虚。
冯世纶:少吃也是愈病方《伤寒论》第条,是该书的最后一条,无关具体证治,一看而过。近治疗2例患者,再读这一条,似有所新悟。
患者为外地来京求医的6岁男孩,经常反复发烧,当地看不好而来京求治,治疗一年多病情亦不见好转。
观其方药,有用清热解毒者,有用补中益气者,有用六味地黄者……我据证以大青龙汤、小柴胡汤加减烧退,但过几天又反复发烧,恰读《伤寒论》第条,细问家长得知:因长期有病,都说是免疫力低、抵抗力弱,故经常让孩子吃肉、补品,始悟“损谷则愈”,遂据症用药外,嘱其少吃肉,晚饭不能过饱,调理一月,烧未再起。
无独有偶,一个70岁男子,患前列腺炎,服西药不效,求诊中医,以肾壮阳为法,症有增无减,致夜尿1小时一次,嘱其减晚饭量,不药而愈。
近几年来大讲养生,或引经据典,通过补品,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或据现代医学,增强营养,提高免疫力,使疾病不生。于是补品铺天盖地,美食遍城乡,尝试者多,受益者鲜,引起众人反思,营养过盛于人体亦无益。
实际饮食与疾病的关系,早已引起国内外中西医的注意,如糖尿病少吃甜;高血压少吃盐;吃肉过多易引发高血脂症、冠心病、癌症……有不少人还做过专门研究,如日本的小仓重成于上世纪80年代观察了哮喘等病患者,除了给对证的方药外,同时采用了控制饮食、通腑涤肠等方法以消里实,使临床的治愈从20%~30%提高到70%~80%;瑞士的民间疗法,以饥饿疗法使顽固重症类风湿患者症状显著减轻,与经方的“损谷则愈”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经方的损谷则愈,并不同于西医的营养学说,即增强营养,提高抗病能力,使疾病不再复发。而经方的损谷则愈,来自临床仔细观察的经验总结,它是应对症状反应的经验总结,即根据人患病后所呈现的证,以相应的法处治,即遵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损之……5岁男孩长期反复发烧,经方辨证属实,故遵“实者损之”而使病愈。而增加营养是提高抗病能力的理念,是违反“实者损之”之理,故使病长期不愈。
《伤寒论》第条原文是:“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胡希恕先生注解谓:“病人脉已解,谓平脉,无浮、沉、迟、数等病脉之意。脉解病亦当解,而于日暮微烦者,乃以大病新愈未久,家人强与之食,脾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所进食物,积食生热,故日暮时发微烦,此宜减其食量,使胃无所积则愈。”即是说,“损谷则愈”,体现了经方的辨证论治精神,经方治病是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不能不问虚实,盲目用补。
临床常遇晚辈带长辈看病者,或长辈带幼童看病者,最多问的内容是:应吃什么补品?今重读《伤寒论》第条后,似乎能正确以对,即除注意辨证论治外,当不忘“损谷则愈”。大病后康复、防止疾病反复;身体虚弱,欲使其强壮,不但要注意适当吃补品,更重要的还要注意不吃什么、少吃什么。
一、分享中医医道,分享传统和经典,一起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传播中医。
二、传播中医学习课程,让更多中医爱好者能走入中医大门;
三、举办行业交流,推广中医治法。
四、最专业的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小孩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当前时间: